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526章 士农工商!老朱的阶级固化!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526章 士农工商!老朱的阶级固化!

簡繁轉換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8 16:32:23 来源:源1

第526章士农工商!老朱的阶级固化!(第1/2页)

世界那么大,但大明不会让你去看看的。

家里的地还等着你去种,官府的税还等着你去交,赶紧收敛起那些不切实际的念头,回家老老实实耕田种地才是正途。

说白了,这路引制度的背后,藏着的就是**裸的“阶级固化”:农民的儿子只能是农民,工匠的儿子只能是工匠,灶户的儿子只能是灶户,每个人都被打上了“世袭职业”的烙印,一辈子都别想跳出自己的阶级。

朱重八同志就是想要将大明天下的百姓子民,死死地禁锢在那一田一地、一村一镇的小圈子里,让他们安安心心地耕田种地,让他们踏踏实实地为朝廷辛勤劳作,至于天下大事、朝堂纷争、外面的世界如何,都不用他们多想,也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他以为这样就能换来大明的长治久安,却忘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过度的限制只会压抑百姓的活力,严苛的管控只会滋生新的矛盾。洪武后期,民间私下逃亡、躲避路引检查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人为了逃离户籍束缚,不惜躲进深山老林,这恰恰证明了路引制度的僵化与不合时宜。

朱重八用自己的“小农思维”规划着大明的未来,却终究没能跳出时代的局限,他的“护民”与“束民”,就像一道无解的难题,留给了后世子孙,也留给了历史无尽的评说。

再比如,这户籍制度。

大明立国之后,老朱并未革新旧制,反而选择继承元朝的“诸色户计”户籍制度,直接以朝廷法令为凭,将天下百姓的户籍强行划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数十种类别,每种户籍对应着固定的义务与职业,如同给每个人打上了终身无法磨灭的烙印。

民户的核心职责便是务农,不仅要向国家缴纳农业税、粮食,还要按人头服徭役,或参与修堤坝、筑城墙,或为官府输送粮草;军户则承担着世代从军的义务,家中男丁需按规定到各地卫所报道,充当兵丁,若有逃役、避役者,全家都会被牵连治罪;匠户更像是朝廷的“专属劳工”,必须为宫廷、官府及官营手工业服劳役,无论是打造兵器、修缮宫殿,还是制作瓷器、织锦,都需按官府要求按时完工,不得推诿。

更严苛的是,这户籍制度严禁更换户别,各色户籍皆为世袭,职业代代相传,不容半分更改。

农户的子弟自出生起便注定务农,即便有读书的天赋,也需先完成务农的义务,且大概率无法脱离民户身份;工匠的子孙只能继承父业,一辈子与锤、凿、炉为伴,休想转行从商或务农;军户的后代更是从降生那一刻起,就被纳入卫所的名册,成年后必须扛起兵器,奔赴战场,哪怕战死沙场,家中其他男丁也需继续顶替。

这也就意味着,爷爷是民户,儿子便只能是民户,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得困在田地里;爷爷是匠户,后代就永远是匠户,一辈子重复着同样的手艺。

若不出意外,他们这辈子,乃至后代的这辈子,都没有变更身份、改变命运的机会。

说得直白一点,朱重八同志就是企图用这样一种近乎畸形的制度,将大明帝国的社会结构固定下来——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轨道”里生活,每个阶层都维持着既定的秩序,以此来确保朝廷税收稳定、劳役充足、军力不缺,进而维持整个大明帝国的千秋万代。

他利用朝廷法令,直接规定了所有子民的身份,且这种身份会世世代代延续,不允许有任何变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26章士农工商!老朱的阶级固化!(第2/2页)

从本质上来说,这不过是“士农工商”传统阶级秩序的极端强化。

在这套制度里,唯独读书人享有特权——他们不受路引、户籍的限制,既可以四处游学、拜访名师,也能因科举做官而脱离原本的户籍,即便途中遇到官府盘查,只需出示“生员”、“举人”的身份证明,便能畅通无阻。

可若是农、工、商三类人敢擅自脱离户籍、随意出行,等待他们的便是“杖刑”、“流放”的惩罚,所谓“打断你的狗腿”,绝非戏言,而是真实存在的律法威慑。

在所有户籍类别中,匠户的处境尤为艰难。

他们本身社会地位低下,被视为“贱籍”,不仅要承受繁重的劳役,得到的报酬却少得可怜——官府往往只提供最基本的口粮,甚至连口粮都无法保证,更别提银钱补贴。

如此一来,匠户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清苦,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连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更别说改善生活、供养家人。

反观那些富商巨贾,虽也受户籍限制,却能通过经商积累财富,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两者境遇天差地别。

更让匠户绝望的是,他们的子孙后代也会继承匠户身份,一辈子重复着同样的苦役,永远没有翻身的可能。

而在匠户之中,还有一种更为特殊的户籍——“灶户”,前文躲在门板后的汉子,便是其中一员。

对灶户而言,他们的生活与炼狱无异。

顾名思义,灶户便是在盐场煮盐的匠人,这一职业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煮盐技艺虽传承千年,却始终伴随着极致的辛苦,直到晒盐法出现后,这种靠柴火熬煮海水制盐的方式才逐渐被淘汰。

芦台盐场濒临渤海,海水资源丰富,自然以煮盐为主,也就充斥着大量灶户。

在大明的盐业制度下,想要煮盐就必须拥有灶户身份,可这灶户身份,却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枷锁”。

或许不懂内情的人会疑惑:灶户煮出的盐,若是有多余的,为何不自己拿去卖掉挣钱?答案是,敢这么做的人,都会被判处死刑!

大明延续了历代的“盐铁专卖”制度,灶户煮出的盐,只能按官府规定的价格卖给盐运司或指定机构,没有任何议价权,而官府给出的收购价,往往被压到了极点,几乎只能勉强覆盖煮盐的柴火成本。

可官府将盐收购后,再以高出收购价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格卖给百姓,轻轻松松从中赚取巨额差价。

也正是因为这种暴利与垄断,才滋生了私盐贩子——他们冒着杀头的风险,从灶户手中低价收购私盐,再偷偷卖给百姓,以此牟利。

也就是说,无论你是不是灶户,只要敢将自己煮的盐私自售卖,一旦被官府查获,等待你的便是杀头之罪。

大明王朝为了确保盐业收入不流失,将灶户牢牢固定在盐场,在控制灶户数量、防止灶户逃亡等方面,采取了各种严苛到变态的办法。

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役皆永充,不得任意版籍”——灶户的劳役是终身的,且户籍永远无法更改,一旦家中灶丁因年老、疾病或死亡出现缺额,官府不会等待其自然补充,而是直接从附近的农户或囚犯中强行抓壮丁,补充到灶户名册中,无论被抓之人是否愿意,都只能被迫成为新的灶户。

生而为灶户,那就彻底坠入了炼狱之中,世世代代永世不得超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