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宋秀 > 第一百五十七章 皇宋祖训 契丹动心

宋秀 第一百五十七章 皇宋祖训 契丹动心

簡繁轉換
作者:渔舟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3 15:29:35 来源:源1

第158章皇宋祖训契丹动心

禁军改制之后,朝廷对禁军的训练格外看重。

尽管当下国家无战事,禁军日常以驻扎为要,但身为天子的赵匡胤下诏规定—禁军「五日小操,半月大操」。

赵匡胤不止对禁军的训练时间有着硬性规定,为防止禁军将领懈怠渎职,他还另外下达了一道圣旨:

每隔三月,天子都会亲自检阅禁军。

天子阅兵,宛若战时。

既是战时,那用的便是军法。

要是天子在阅兵过程中,发现哪支禁军部队训练不精,先惩戒该支部队的教练使,再治罪一军主将。

早在担任殿前都点检时,赵匡胤就为禁军编写出一份《训练细则》。

这一份《训练细则》,可能就是《武经总要》的前身。

有着赵匡胤精心编写的《训练细则》在,只要禁军将领不存心懈怠,按章训练,禁军的战斗力就能保持着一个较高的下限。

有皇权亲自监督,足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禁军将领渎职。

自从有一好大儿后,赵匡胤下达每一道圣旨前,都会习惯性的询问赵德秀。

「晋王,你怎麽看?」

而赵德秀没让赵匡胤失望,他有所建言道:

「父皇不如将这一道圣旨刻在石碑之上,作为大宋祖训。」

每一位开国之君,都有一个喜好—立祖训。

唐朝有《帝范》,明朝有《皇明祖训》。

至于赵匡胤的想法颇为特殊,他不想把祖训写在书中:

赵匡胤可不认为,他与赵德秀的后代都是会主动研读祖训的人。

赵匡胤打算立一块石碑,将祖训一一刻在上面,然后将「祖训之碑」直接放在宗庙中。

后世之君可能会有不爱读书者,但极少可能有不去祭拜宗庙之人,因为尊奉宗庙是后世之君的法统来源。

将「祖训之碑」放在宗庙中,后世之君每逢祭拜时,总能被动接收一些教诲。

赵德秀虽无法越过赵匡胤立祖训,但他可以影响到赵匡胤的决定。

既然祖训是一定要立,不如立正能量的。

类似「与士大夫共天下」之类的,千万别写。

将天子按时阅兵写入祖训中,一则能大大延缓后世军事废弛的进度,二则有利于加强皇权对军权的控制,三则可一定程度上培养后世之君的尚武之风。

能取三利,何乐而不为?

除去这一点外,赵德秀还建言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渐在朝野间流传,百姓皆赞父皇乃不世出的圣天子,父皇何不将此刻在祖碑上,为后世之君之令轨呢?」

每朝每代都有自己的「座右铭」,赵德秀并不打算抄袭,大宋自有名言!

赵匡胤是天子,同时是一位父亲。

哪位父亲,不希望能成为儿子的榜样呢?

旁人夸赞,赵匡胤当他是谄媚,赵德秀夸赞,赵匡胤则颇为受用:

「好!就依晋王所言!」

赵匡胤开心的拍案先定下了两条祖训。

一旁的翰林学士杨砺见状,一脸笑意的提起手中毛笔。

身为大宋第一位状元,杨砺不止是翰林学士,还是起居郎。

想来今朝的《祖训》,要「太祖和太宗」一同完成了。

就是不知后世人,未来会如何盛赞这一对父子?

想来盛赞他们的同时,自己亦会与有荣焉。

怀抱着期待与兴奋,杨砺提笔写道:

「建隆二年十月初,帝谓晋王曰:「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何也?」

晋王对曰:「古之圣王为政,皆亲立规训,以为天下令轨,今请陛下效圣王之业!」

帝奇而复谓晋王曰:「皇宋规训,当首立何言?」

晋王拜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帝抚掌大喜曰:「善!承朕之志者,晋王也!」

大宋建隆二年十月。

卯时三刻的禁军大营浸在晨霜中,辕门的铜铃被寒风吹得作响,营内时不时传来士卒响亮的训练声。

城外的禁军大营,是拱卫大宋基业的核心所在,十数万锐士便屯驻于此。

禁军大营戒备森严,旁人若是敢靠近军营数里内,早被巡逻的刀手拦下。

赵德秀不同,他一路刷脸来至禁军大营外。

赵德秀在营外勒住马时,他身后的枢密直学士与宦官就先一步上前。

两名官员手中各捧着一个鎏金铜匣,匣身被三道密锁锁住。

守营的将官见竟是赵德秀前来,连一脸惶恐地上前问道:「晋王殿下,末将请验鱼袋文书。」

鱼袋是盛放虎符或官印的佩囊。

唐时虎符改为鱼符,今朝虽未承袭这一习惯,但鱼袋的称呼并未改变。

守营将官的语气很恭敬,但他的身体却是直接挡在赵德秀身前。

枢密院官员能一同前来,说明赵德秀今日是来调兵的。

以赵德秀的身份与威望,若不是调兵,他想进入大营并不难。

可一旦涉及到调兵之事,守营将官只能生生压住心中敬畏,开口向赵德秀询问。

被一小小将官阻拦,赵德秀并未动怒,他的心中还颇为满意。

今日他想亲眼看一看,新的调兵制度实施后,军中的具体实施情况。

若将官能坚守流程拦下他,别人更不在话下。

赵德秀解下鱼袋,递过去的同时朗声道:

「孤奉圣命,前来调兵西征。」

守营将官连忙验过鱼袋内的文书,见文书上盖着枢密院的「调兵行印」,他便不敢怠慢,顷刻转身奔入营内。

本来按照旧制,有着枢密院的文书在手,赵德秀就能进入大营中调兵。

而在刚实施的调兵新制中,枢密院的文书,不过是第一道手续。

未过去多久,营内方向传来甲胄碰撞声,殿前司指挥使韩令坤丶侍卫司马军指挥使向拱及侍卫司水军指挥使梁延嗣正连携赶来。

他们身后还跟着禁军中的掌符官。

掌符官手中捧着的,是一本不久前从枢密院下发到禁军中的《符牌录》。

韩令坤三人到来后,连对着马上的赵德秀行礼:

「臣等拜见晋王殿下。」

行过礼后,为首的韩令坤讪讪一笑说道:

「请殿下出示符牌与圣旨,臣,臣查验下。」

惮于赵德秀威望,韩令坤说话时颇为小心翼翼。

韩令坤话语一落,赵德秀示意宦官打开第一个铜匣。

匣内垫着黄绒,象徵着铜匣是宫廷之物。

黄绒上静静躺着半枚符牌,巴掌大小,正面刻着龙纹,背面刻着编号,两面字间皆有紧密凹槽。

先前赵德秀曾向赵匡胤建议,当采用一种制作更为精良的调兵凭证。

另外赵德秀认为当在内侍省中设立「宝印监」,专门负责管理调兵符牌。

符牌的每一次使用,都要严格记录在案,并时时监督追溯。

原先的调兵凭证,是分别掌管在枢密使与统兵大将手中。

当年郭威起事能那麽快席卷天下,在于他是枢密使,掌握着天下精锐的调兵权。

历史上宋朝依然将调兵凭证,统一交给枢密院掌管,而为避免出现第二位郭威,宋朝皇帝只能让枢密使全让文人担任。

为避免旧事重演,唯一的办法就是参考后世制度,让调兵凭证直接处于皇权的监督下。

见到宫廷中的符牌后,掌符官并未大意,他根据符牌背面编号,取出自身铜匣中的那一块,这一块称为「留符」。

当留符与赵德秀带来的行符触碰时,合符处发出「咔」的一声轻响,两面符牌严丝合缝的合在一起。

「符牌纹路无误,边缘完美嵌合。」

掌符官从《符牌录》中翻出对应页,用朱笔在「留符编号叄拾柒」下画了个勾。

「编号与录册一致。」

符牌对上后,一旁的枢密院官员打开铜匣,取出了里面的圣旨。

圣旨中上方盖着「大宋受命之宝」的玉玺,下方盖着「枢密院调兵之印」的方印。

当确认两印齐备后,韩令坤才看起圣旨中的内容:

「建隆二年十月十五,枢密院奉圣命:

调殿前司控鹤军两万五,捧日军两万,神武军五千,侍卫马军司骑军三千,合计正兵五万三千,随西面都部署赵德秀赴关中平叛。

着限三日内出发,不得有误!」

韩令坤与向拱二人确认圣旨内容后,便一同拱手道:

「臣等将亲自点验兵马,甲胄丶弓弩丶粮草均会按规制备妥,请殿下入营稍待!」

当韩令坤二人恭迎赵德秀入营后,无需点兵的梁延嗣渐渐走在最后。

走着走着,梁延嗣就在心中发出感慨道:「数十年来,哪朝调兵有这般严谨?乱世要过去咯!」

梁延嗣是五代老将,见过许多朝代的调兵制度,他的感慨是相当有含金量的。

感慨完后,梁延嗣忙抬起老迈的腿,朝着前方追去。

他能从地方节度使,跃升为侍卫司水军指挥使,全靠着赵德秀的提拔。

在赵德秀领兵西征前,他得私下问一下赵德秀对大宋水军的建设看法。

梁延嗣的政治觉悟,一直是当世翘楚。

当军资粮草齐备后,于十八日赵德秀正式率领五万馀禁军西征。

汴京城外的禁军一动,消息就以极快的速度传到关中。

早在掀起叛旗后,李洪信就知道最迟年底,赵匡胤就会派兵讨伐他。

为了这一日,李洪信做了许多准备,包括但不限于请求外援。

在诸多准备下,李洪信本以为他对禁军的到来,不会过于慌乱。

结果当一听到是赵德秀亲征后,李洪信在畏惧之馀,内心中还有着委屈与不解:

为什麽东征时,赵匡胤派的是王全斌?

难道他的实力,比郭从义还强?

这完全是误解!

换做王全斌或其他将领领兵,李洪信都不至于慌乱。

可赵德秀的威名,是一战一战打出来的。

连一军主将,在听到赵德秀西征的消息后都无多少信心,更何况凤翔军的其他人?

赵德秀还未领兵迈入虎牢关,凤翔军中就有一些士卒开始逃亡。

若按这一趋势发展下去,想来用不了多久,京兆府就得成为一座空城。

就在李洪信想着,要不要弃城而逃,前往西蜀时,一道天大的好消息传到他手中:

蜀帝孟昶,命枢密使王昭远率军五万北上!

一听西蜀援兵即将到达,李洪信的内心才渐渐安定下来。

唇亡齿寒的道理,孟昶还是懂得。

有着五万西蜀生力军加入,李洪信一下子觉得,坚守京兆府一事并未那麽难。

李洪信为稳定军心,连将这一消息通告全军。

当得知有强援后,本来凤翔军中正愈演愈烈的逃兵之势渐渐停歇。

但是忌惮于赵德秀的军威,李洪信的内心并未安定多少。

李洪信登上长安城门,朝着北方望去—那是燕云的方向。

当初李彝兴拒绝他后,他并未死心。

李洪信坐镇关中,自是清楚李彝兴与契丹间不清不楚的关系。

李洪信曾派出使者前往燕京,希望能通过说动耶律屋质,让他帮忙继续劝说一下李彝兴。

李洪信的行为,充分诠释了何为病急乱投医。

而他的病急乱投医有用吗?

有用。

契丹北院大王耶律屋质,在收到李洪信的求援后,他让人将萧思温召到身前。

萧思温到来后,耶律屋质告知了关中近来的变故。

「思温对这一事怎麽看?」

在耶律屋质询问时,萧思温仔细观察着他的神色。

当年周世宗在位时,萧思温负责坐镇燕京,主掌军政要事,在那期间他的表现很不光彩。

耶律璟曾在周世宗三征淮南时,下令让萧思温领兵从后方袭击汴京,他却以畏惧暑热为由按兵不动。

后周世宗北伐,面对周军的节节胜利,身为前线主将的萧思温竟上书问耶律璟仗该怎麽打。

这差点没把耶律璟给气死。

无奈之下,耶律璟一方面让耶律屋质紧急南下,一方面下诏提点萧思温。

从那以后,契丹朝野皆知萧思温不善战。

朝野皆知,耶律屋质岂会不知?

明知这一点,还拿军事来询问自己,萧思温心中起了戒备之意。

萧思温打仗不行,政治权谋上却是一把好手,他看出耶律屋质是在试探他。

从本心来说,萧思温不赞同契丹贸然插手这一事,但他却知道,耶律屋质不想大宋继续壮大—宛若当年周朝那般。

「臣会与大王,一同上书陛下,言及宋朝日益势大。」

萧思温的表现,让耶律屋质很满意,他知道萧思温与耶律贤走得近。

耶律屋质并不在意契丹皇帝是谁,他在意的是契丹的国运:

「宋朝新政如火如荼,若一直坐视彼发展,对我朝不利。」

「是当试探一番宋朝军力,再佳的新政,若无强兵守卫,那终究是一笑话。」

说罢,耶律屋质伸腿踢了身旁侍奉的一人。

那人如一条狗般,趴伏在地上。

「你说是吗?」

听到这句话后,似被勾起心中伤心事,那人脸上浮现悲愤之色,但他的悲愤之色很快就消失。

「大王说的是。」

这一句回答,让耶律屋质畅快大笑起来。

因那人不是旁人,乃是石重贵,是后晋的亡国之君!

想当年石重贵继位后励精图治,如赵匡胤般想刷新天下,但最后呢?

焉知宋不会是第二个晋!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