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相国在上 > 012【从别后】

相国在上 012【从别后】

簡繁轉換
作者:上汤豆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6-28 14:29:57 来源:源1

012【从别后】(第1/2页)

入夜,薛府。

青砖黛瓦浸在浓墨般的夜色里,东跨院书房漏出半窗微光。

薛淮支肘案前,桌上一本卷宗铺开,这是薛明纶让人交给他的工部旧档誊抄本。

因为时间很紧,这本卷宗只是旧档的一小部分,主要集中在顾衡弹劾薛明章的相关事宜。

夜色寂静,不闻虫鸣,唯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如薛明纶所言,顾衡发现的线索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当年扬州沿江堤坝在筑造的过程中,使用的石料相较最初的规划少了三成,而薛明章面对工部验收官员给出的解释是,石减三成以节民力,并且形成文字以作存档。

相关记录十余条,如“太和八年三月廿三,河道郎中李忠验二里闸新堤:实铺石一万七千担,较核定数少二千一百担。”

又如“太和八年六月十七,巡漕御史王效禀奏:扬州瓜州段堤身较工部规制薄三尺,疑有偷工之弊。”

薛淮心里涌起奇怪的感觉。

修筑堤坝肯定要征发徭役损耗民力,但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否则洪涝一旦来袭,足以让无数个家庭流离失所,便如今年夏天南方多地的惨状。

薛明章素来勤政爱民,如果他体恤民情,稍稍降低劳作的强度和时间,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决定。

问题在于他应该清楚偷工减料的后果,以他当年整治扬州盐商的手腕和决心来看,不至于会在这种大事上疏忽大意。

这世上很多事情看似寻常,实则上称便有千斤重。

或许薛明章并非出于私心,但前提是沿江堤坝没有出问题,否则就像如今这样,哪怕他已经离世六年,依然会被人抓住破绽攻讦弹劾,无论他的初衷是什么,那些人都要他承担这场灾祸的后果。

这一刻薛淮无法做出明确的判断,他心中的天平在左右摇晃。

如果说削减石料还有可能是薛明章为百姓考虑,顾衡弹劾的另一件事就非常麻烦,那便是经过他的仔细核对,当年淮右河道衙门与扬州府的账册存在不小的出入。

扬州沿江堤坝由扬州府主持修建,薛明章负责总揽全局,河道衙门从旁协助。

薛淮皱眉望着纸上的相关记录,不由得抬手捏了捏眉心。

“太和八年七月初九,河道郎中周允文奏:扬州府原定购青条石八万担,后改购廉价片石十二万担。”

“太和八年七月十三,江都县密呈:奉府台之命急购糯米三千石,较市价高逾四成。”

“太和八年八月十七,商户李茂德献杉木五千根抵河工税银,折价超市面三倍。”

烛泪“啪”地炸开,让薛淮心中一凛。

以次充好、假公济私、高买低卖……

这些事情并不稀奇,官场上屡见不鲜,但是发生在薛明章身上就让人难以置信。

难道记忆中那个两袖清风的男人,背地里真是一个疯狂搜刮民财的贪官?

夜风侵窗而入,却驱不散薛淮心里的疲倦。

原本他以为只要尽快改变处事风格,不再四处树敌,尽量低调沉稳一些,依靠薛明章留下的遗泽和座师沈望的照拂,至少能在这个世界活得比较安稳。

然而局势远比他的预想复杂且危险。

一旦薛明章的罪名被坐实,即便他已经离世六年,依旧无法逃过被清算的下场。

只有这样,这几个月战战兢兢的官员们才能安心,天子心中的怒火才能平息,在洪水中生离死别的百姓才能得到一个交代。

最重要的是,薛家这一支几代人没出过败家子,祖上积累下来的财富着实不少,天子只需要下一道抄家的圣旨,抄没的金银足以让户部那位尚书大人喜出望外,极大地缓解朝廷的压力。

而薛淮的下场肯定会很惨。

姑且不论翰林院卷宗消失的责任会不会算在他头上,这个时代父债子偿不是一句玩笑话,既然薛明章已经离世,那么他犯下的罪孽就要薛淮来赎罪。

他最好的下场就是罢官去职,从此提心吊胆活在阴暗的角落里。

“淮儿。”

一个温和的嗓音将薛淮从沉思中唤醒。

他扭头望去,只见崔氏亲自端着一个托盘走进书房,道:“你莫要太操劳,来尝尝娘给你熬的鸡汤。”

薛淮连忙起身接过,歉然道:“母亲辛苦了。”

“这不值当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012【从别后】(第2/2页)

崔氏落座之后,端详着薛淮的面色,继而关切地说道:“你今天急急忙忙去了翰林院,回来后只是随意吃了几口饭,便一头钻进书房里,如此不顾惜自己的身体,这样下去可怎么行?听话,你先将这碗汤喝了。”

青瓷碗中的菌菇鸡汤氤氲着热气,薛淮舀起一勺鲜汤,发现碗底沉着几粒深褐色的酸枣仁。

崔氏柔声解释道:“这几日你总睡不安稳,娘请人配了这副宁神方子。”

薛淮心中一暖,不再多言,专心致志地喝着鸡汤。

片刻过后,崔氏看着薛淮将鸡汤喝完,视线扫过不远处桌上的那些纸张,迟疑道:“淮儿,娘听说今日朝中有人弹劾你父亲,此事是真是假?”

薛淮没有想过刻意隐瞒,再者这件事不可能瞒得住,顾衡的弹章最多只需要一两日就能传遍京中的高门大族。

他点头道:“母亲,确有此事。”

崔氏眉尖蹙起,又问道:“你便是因为此事匆忙赶去翰林院?”

“是也不是。”

薛淮斟酌用词,将这两件事从头到尾说了一遍,包括他今天下午回府途中被薛明纶请过去相见的细节。

崔氏静静地听着,她消瘦的面庞上并无明显的怒意,只有几分苍凉。

烛光中忽地爆出几粒星火,映得她鬓间银丝愈发分明。

良久,崔氏凝望着薛淮的双眼问道:“淮儿,你是否在怀疑你的父亲?”

薛淮没有迟疑,正色道:“母亲,我决不相信父亲会做那些事。”

崔氏眼中闪过一抹欣慰,随之而来的却是汹涌的悲伤。

整整六年,她既时刻思念亡夫,又不忍时时想起。

尤其是那些相互搀扶的岁月,既美好又痛苦,于她而言最好是将记忆尘封,这样才能避免无数次午夜泪湿枕巾。

只是如今她不得不打开那道闸门。

她不是很懂男人口中的家国大事,却也明白此事究竟有多么凶险,万一让那些贼子得逞,不光亡夫的清名会毁于一旦,连带着唯一的儿子也会跌落深渊。

故此,她努力平复心境,缓缓道:“淮儿,你可知道当年你父亲为何要奏请朝廷,重新筑造加固扬州南部的沿江堤坝?”

薛淮答道:“母亲,那时我还年幼,许多事记不起来。”

“是啊。”

崔氏抬手用帕子擦拭眼角,轻声道:“太和五年,我们一家随你父亲去扬州赴任,那时你才五岁,正是天真懵懂的年纪。我们在扬州待了四年,你父亲几乎没有一天安稳日子,成日里奔波不休。头两年他还兼着巡盐御史的职事,为了整治那些凶恶的盐商,几乎耗干了心力。好不容易办好那件差事,我以为他能停下来歇一歇,却不想太和七年夏天,一场洪水突然而至。”

薛淮瞬间明白过来,但他没有出言打断崔氏。

“他亲眼看见很多百姓被卷入洪水之中,那些哭喊哀嚎声一直在他耳边回响,只是他来不及感伤悲痛,因为他是扬州知府,是数十万百姓的父母官。那段时间他没日没夜在外主持抗洪大计,人整整瘦了一圈,脸色就没见好过。娘记得七月底的一天,仪真县汛情告急,你父亲带着三班差役前去主持大局,但江畔的堤坝还是决口了。”

崔氏顿了一顿,眼眶泛红,“他险些死在那里。”

这样的人又怎会贪图黄白之物?

虽说漫长岁月会改变一个人,但薛明章在太和七年刚刚经历一场惊心动魄险死还生的大洪水,又怎会在次年兴修防洪堤坝时中饱私囊?

崔氏哀声道:“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次你父亲回来的时候一言不发,独自在书房枯坐许久。我放心不下,劝他早些歇息,他却对我说,用来堵住溃口的石头很重,沙袋也很重,他咬牙扛了几次肩膀就疼得受不了,但是这些物事再重也比不上……比不上百姓的尸首,重到他根本抬不起来。”

“那晚他最终还是一夜不眠,一直在写奏章,我知道他不希望那些家破人亡的惨状再发生,他一定会竭尽全力为扬州百姓建好沿江堤坝,哪怕付出他的一切。”

“只是他肯定想不到,十年后的今天,朝中居然有人弹劾他,说他是为了捞取好处才修堤坝……”

崔氏凄然一笑,一字一句道:“淮儿,你说这世上还有比这更荒唐更可笑的事情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