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相国在上 > 053【路在脚下】

相国在上 053【路在脚下】

簡繁轉換
作者:上汤豆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15 14:52:06 来源:源1

053【路在脚下】(第1/2页)

霍光是一位极其复杂的权臣。

他是冠军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是汉武帝亲自任命的托孤重臣,历经武帝、昭帝、宣帝三朝,期间还主持废立昌邑王刘贺。

他生前位极人臣,后人将他与伊尹相提并论,称为“伊霍”,以“行伊霍之事”代指权臣摄政废立皇帝。

他死后仅仅两年,霍氏一族因谋反被汉宣帝夷族。

若是到此为止,或许他就像历史长河中那些下场凄惨的权臣一样,生前享尽权柄之益,死后家破人亡遗祸子孙,成为古往今来权力争斗中一个不那么特殊的注脚。

但是在霍氏一族谋反大案暴露后,霍光之墓未被株连,依旧陪葬茂陵。

而在他死后十七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霍光赫然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

需知当时霍光已经变成一抔黄土,霍家的谋反大罪早已尘埃落定,即便宣帝将霍光开棺鞭尸,朝中亦不会有人进言劝谏。

可宣帝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给予霍光死后哀荣,似乎在他看来霍光和霍家并无关联。

从这个角度来看,至少宣帝心中对霍光无恨,或许他从不认为霍光是野心勃勃窥伺皇位的权奸。

这些史料在太子姜暄的脑海中一一浮现,他望着薛淮沉稳内敛的神情,状若平静地问道:“薛侍读认为霍光是大汉忠臣?”

“臣并无此意。”

薛淮摇头道:“霍光虽无篡权之实,但他在掌权之时的诸多举动,仍旧失了身为臣子的本分,光是他隐瞒遮掩其妻毒杀许皇后一事,便已逾越君臣之道。臣只是在想,霍光从昭帝时期的中兴能臣,到后来擅行废立的权臣,这期间没人能够制衡和监督他的权势,导致他最终带着霍家走上那条死路。”

太子渐渐品出一些深意,徐徐道:“不止如此,实际上在孤看来,武帝临终时的安排才是后面一切动乱的根源。”

薛淮略感意外。

他今日讲霍光是想试探太子对君臣关系、朝堂体制的看法,同时带着几分隐晦的提示。

在没有开盘之前,谁都不能断定太子是否会失去储君之位,薛淮亦不敢仓促定论,因此他要争取暂时远离朝争旋涡,避免成为各方利用的对象。

然而太子主动找上门来,他也不能表现得太过平庸,只能尽量把握好其中分寸。

思来想去,以史为鉴或许最适合他如今的身份与地位,既能给太子留下一个好印象,又不会显得自负轻浮。

薛淮镇定心神,诚恳地问道:“殿下此言何意?”

太子温言道:“武帝临终前安排四辅臣,本意在于让他们互相牵制,然而他忽略了霍光曾出入禁闼二十余年,于禁军中安插大量霍氏亲信。在没有明确四辅臣位次的前提下,权争不断趋于激烈是一定会出现的状况。昭帝登基主少国疑,四辅臣除了金日磾早逝,其余三人又怎会将年仅八岁的天子放在眼里?”

他还有句话没说,自古以来废长立幼才是真正的祸根!

薛淮心中一凛。

他读懂了太子的未尽之言,对方分明是在隐喻当今局势。

代王虽已成年,但其人性情乖张行事莽撞,若是让他即位大宝,于大燕而言恐怕是难以想象的灾难。

而太子成熟稳重久经磨砺,显然是新君的不二之选。

薛淮此刻不禁暗叹,他是想借霍光一案提醒太子,陷入权力旋涡里的人无法决定自身的命运,进一步可能粉身碎骨,退一步同样是万丈悬崖,身不由己才是真实的写照。

太子确实想得更深,却稍稍偏离方向,他在用这桩典故暗示薛淮,支持他这位名正言顺的储君才是明智的选择。

简而言之,两人看待问题的角度本就南辕北辙。

意识到这一点,薛淮明智地闭口不言。

太子却是谈兴正浓,继续说道:“今日之前,孤一直认为霍光是毫无疑问的奸臣,但是现在孤觉得,霍光亦有诸多无可奈何之处。他生前曾数度还政于宣帝,可是已经太迟了,宣帝或许不会清算他本人,却绝对不会放过整个霍家,这不单单是因为许皇后之死,而是因为霍家的存在已经严重危及皇权的稳固。说到底,这还是武帝临终前留下的隐患。”

见他反复强调这个问题,薛淮知道他想听到怎样的回答,却只是信服地说道:“听完殿下这般分析,臣只觉得豁然开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053【路在脚下】(第2/2页)

太子笑眯眯地看着他,赞道:“今日听薛侍读讲史,孤才是获益匪浅。侍读由浅入深以小见大,虽然年轻却学识渊博,不愧探花之名。”

薛淮微微垂首道:“殿下谬赞。”

太子看了一眼外面的天色,随即命人奉上宫中的点心,显然不想这么早就放薛淮离去。

薛淮对此坦然接受,再者劳神费心半日,他确实有些饥饿,于是向太子告声罪,不急不缓地吃着点心。

太子只随便用了一小块,然后便神情温和地品着香茗。

不远处,东宫首领太监邓宏静静地看着这一幕,视线在薛淮背影稍稍停留,心中对这位年轻的翰林有了不一样的评价。

他在心中默念道:“看来往后要多留意薛府的动静,殿下已经很久没有看重这样年轻的官员。”

片刻过后,薛淮停下动作。

太子自觉火候已到,开门见山道:“虽说如今你已升为翰林院侍读,再往上怕是有些难,毕竟无论侍读学士还是侍讲学士,大多需要一定的资历,否则难以服众。在孤看来,于你而言将来去詹事府是更好的选择,不必一心待在翰林院苦熬,薛侍读以为然否?”

他说得十分直接明确,而这早在薛淮的意料之中。

今日入东宫的重头戏,便是太子向他抛来橄榄枝。

无论这场讲学蕴含怎样的深意,只要薛淮的表现还算合格,太子一定会迈出这一步。

这当然不是因为太子一见他就惊为天人,无论如何都要将他招揽至麾下,而是薛淮与代王的矛盾成为既定事实,且沈望对薛淮的看重显露无疑。

至少在太子看来,沈望这次为薛淮铺路的用意十分明显。

薛淮身为翰林院侍读,天然就是太子最好的笼络对象,此举绝对不会引起天子的猜忌。

种种因素交加,太子若是对薛淮不管不顾,连这种唾手可得的下属都能视而不见,那他不如早点搬离东宫。

招纳薛淮意味着拉近和沈望的关系,从而取得朝中清流一派的支持,这会大大增加太子顺利登基的希望。

迎着太子略显热切的注视,薛淮冷静地说道:“殿下,臣委实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臣蒙陛下恩典,十六岁被钦点为殿试探花,弱冠之年又升为正六品侍读,理当安心履职沉淀自身,岂敢奢望高官厚禄?”

一个中规中矩的回答。

太子知道薛淮忠贞骨鲠的秉性,并不意外他会是这样的应对,当下微笑道:“是孤急切了。”

薛淮垂下眼帘道:“殿下言重了,臣多谢殿下的赏识。”

太子摆摆手道:“孤先前便说过,你在孤面前不必太过拘谨,孤欣赏你的才学和能力,因此一时爱才心切。翰林入詹事府乃正常程序,孤此议并不逾矩。不过你的考虑也有道理,仕途切忌操之过急。等再过一段时间,你在任上有新的建树,孤定会奏请父皇提拔你入詹事府,只望你届时莫要推辞。”

“臣岂敢。”

薛淮知道詹事府是东宫属官,自己只要一进詹事府,太子就能名正言顺地对他施恩,然后和沈望逐渐加深联系。

但他没有拒绝。

太子对他的态度颇为满意,也明白说到这个程度刚刚好,再深入下去未免显得他这位储君不够沉稳。

礼贤下士也得有个度。

他满怀期许说道:“天色不早,孤就不留你了,过几日你再入宫为孤讲学。”

薛淮遂起身行礼告退。

离开东宫之时,天上飘着蒙蒙细雨,寒意骤然袭来。

薛淮接过宫人送来的雨伞,迈步走入雨幕之中。

行出十余丈,他回首望去,只见三丈宫墙静默矗立,影如霍光擅权的未央宫阙,雨水蜿蜒如墨痕垂落,恰似史官朱笔悬而未决。

伞柄上凝着的冰冷水珠坠入手心,像极了那些被雨打风吹去的忠臣贰臣——前人的荣辱皆被这连绵细雨蚀成青苔,覆满玉阶朱垣。

他脑海中响起太子那番谆谆叮嘱。

“新的建树?怕是又一场风波……”

“天地宽广,何必囿于这方寸之间,不如离去。”

薛淮心中默念,逐渐坚定所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