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清末1895看观你好 > 4潜龙

清末1895看观你好 4潜龙

簡繁轉換
作者:蝼蚁观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01 14:33:37 来源:源1

4潜龙(第1/2页)

心动了,手就慢啦,有道,苏进,只道我心情不顺,也未多言,主家是尽职,心气都不高,自觉为第一等的人才,当别人求名的工具人?还不受尊重,大家只是觉得,所学不能荒废,好书被人看去,也算开阔国民眼光,为国效力了,就等首面人物来啦,大家一晤看是不是同道人。一些幻想还在撑着。若是不行,就是将来自己去译书,也要译些自己看中的,自己做主不受管才是。关于改革,什么动静都没有,又回到了一程不变的大清朝,让这些留学的压抑,不能伸展的大清朝。

转过年去,一日还未下班,有官人带了差役,直接把书馆查封了,还好没有拿人。传消息,因为在刊中议论官员,强学会,被禁,译书局也被查封。议论才知好像是帝党和后党暗斗,康因为走帝师的关系,被人针对了,不想他拉舆论起势,直接下手了。

但上面也知道通译西学,使人知,国内渐开眼界是有必要的,所以懂洋文的都留了地址,过几日招牌换了官译馆,就都放款心,回来上班,吃官俸。

谢温,也匆匆赶来,说自己刚收到消息,有些对不住各位,但官令难为,拉大家找了个馆子吃个散伙饭,每人包了些银子,也安大家的心,言争斗有分寸,上面有默契,大家安心上班就是,不会有事。同仁一场什么什么的,让人过得去场面。席上又提及想和康会面,谢温言,康短期不会进京了,稍后自己也要去上海相投。只能将来再说了。相顾无言,不知祸福,门路是看不见了,但吃上了官饭,这大小也是个台阶。不知官译馆将来是个什么章程。

不久到官译馆报道,什么章程,派来个主官,主打一个闲职,经常打个过场就走,或者不来,有个跟班盯着,上面来人有事再安排,偶尔有借调,还又进来几个同僚,一看还有当时一起归国的同学,一问,问就是回来闲着,家里安排过来的。大家各自看些书,搞些翻译,写些文章,各忙各的。

一些同事来看,学成回国,吃上了官饭,也算安定了,年纪不小了,该成家了,家里安排了的,准备完婚。愿意北京安家,家里没安排的,透个风,就有人给说媒,准备合适就成家。

张克年纪最大26了,想些东西,最近有些神经质,有人想让他换换脑子,要做媒,也被推掉了。

到四月老家来人,知道在北京安定下来了,派族侄来帮衬则个。名叫张过,三十多了,也是走过南,闯过北,行过商的。孩子都三个了,在老家没过来,人挺干练,就是说话口音挺重的,有些醒目。

生活有些平淡,但心中波涛渐起,让人想要长啸。给人感觉,淡然不少,让亲近友人以为心结已开。

时间飞快,十月末了,以为就这样在平淡中度过整年的张过,被张克带着去见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李鸿章,李鸿章家世很高,在曾国藩在清平战争中打出名声后,被推荐到曾的幕僚团听用,是曾的幕僚出生,先随曾国藩打仗有了经验见识,在湘军扩充时,从家乡拉起亲族,乡党有了班底。从和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因为战功和手中有兵渐渐起势,也有清廷制衡曾国藩扶持不同山头的因素,独立出了淮军。随着着太平天国覆灭,曾国藩因功大,被清庭打压,感到树大招风后,怕遭祸患,遣散军队后,急流勇退。李鸿章就成了最大的山头,开始受到制约压制,剿灭捻军后,李裁撤部分军队,使中央安心,换取了到中央任职,直隶总督,阁臣施政的机会。1870到甲午的一九八四年,号称汉臣第一。任职北京在其手中建立北洋,让丈夫死后,因为南方战争,皇帝年幼,渐渐手握满清大权的慈溪太后也要忌惮,堪称如日中天。

甲午战后,北洋水师覆灭,淮军援朝也败了,李鸿章根基势力大损,被逼迫去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赔款割地,名声大坠,慈禧也想要借机收权。

战后在可以预见的最少十数年里日本海军将在太平洋西部横行无忌,无有敌手,除非西方列强调动大量舰队,但会不会得不偿失?赢了能得到什么?可见的只是在清朝的利益纠纷,因为除日本清朝外,亚洲已经沦落为了殖民地,分属西方各国范围,根据列强面对殖民地一致等各种协议,日本必然不敢轻动。只要日本在清朝问题把握好度,但谁知道日本有多大野心?会不会变得不可控?各国都有担忧,为了压制日本,就有了西方干预。李鸿章联系三国还辽,中国商贸最丰富油水最大的地方在南方,英国势力强大不,想要的是加深对清朝的控制,不太积极。德国作为后起之秀,殖民地少的可怜,看到了北方的空白,法国和德有盟约,也想要在越南之后,更北边的,台湾澎湖列岛等。俄国克里米亚战败后向西扩张受阻,目光投向东方,自占领外东北后,积极开括,把东北视为潜在目标,只是实力不允许,用作向东扩张的西伯利亚铁路,于1891年已经开始修建,最为敌视日本在东北的扩展,最为积极,牵头了这次外交施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4潜龙(第2/2页)

从来只是被视作强盗的列强,居然伸出援手,对外国,也就对日本有些了解,其他的难免两眼一抹黑。实实在在的好处,加看不到将来的威胁,于是就被视作雪中送炭,李中堂在朝中碍眼,于是出国访问去了,主要去俄德表达谢意,看看西方风土。也是离开权利核心的开始,走下坡路的表现。

近代被视作大争之世,合纵连横,对抗和扩张,占领和遏制,国力的改变是缓慢的,盟友的助力是来的最快的,外交被视为确保国家安全和未来,国事中最重要的部分,往往由国家首脑直接领导,影响施政国策,但此时清朝,无力进取,不能自保,也只能用列请分赃不均相互牵制罢了,内政大于外交,不了解使外国,不能主动使用外交手段,只是外国主动生事被动应付罢了。

1986年初李鸿章出洋访问,是主动外交的尝试,既然是外交,有所图,有多少表演,所图何处,也就难品论啦。十月归国,他说外国之强,比听说的还厉害,超过原来自己的想像,中国急需改变。但没见过的人又如何想象没见过的东西呢?外出一年,已经被架空的差不多了吧,被任命为总理大臣行走。时称伴食宰相,也就是负责赔着吃饭的宰相,不做事,没权利。

张克去见李鸿章,难免会被视作投靠,将来可能会被打压,也吃一年官饭了,知道做官最重要跟对人,站队。李年纪大了,名声也烂了,没权了,走下坡路了,传统眼光看,有些不智。但有几点,张克相信李心里是有国家的,作为儒学中人,站的高看的远,名声大,责任大。自己没有可以借助的强力人际关系,但想做事真的要有上面有人,张克看的明白,国家很危险啦,需要有所作为,不能拖。如果能让李看重,会愿意帮忙的,看不到西方强盛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西学人士的,李出洋访问多国,说出急需改变的话来,必然是愿意交流,会听取西学人士意见的,前提是说服他,取得信任。此时有见识的官员太少了,满朝官员虽多,能交流,理解的,思想改变的,有几个?出于这个角度,绝对算的上相同的政治方向追求,只是作为大部分传统人士是从另一个角度,传统划分,站队来看。

当然也会觉得可笑,低级官员考虑个屁的站队,乱七八糟的瞎想,一个文员想自荐到,高级官员眼前,也不是一般的难,不理解的以为你发神经了呢,谁管你啊,太荒谬了。地位太低,也许一个奴才,一个意外就GG了,这时代可是危险的很的(我在十几岁时,还被混混拿刀抢过,刀架脖子,虽然知道不大可能下手,但感觉不一定准啊,当时真吓住啦)看自己的衣服就知道是小卡洛咪。要不然要带随从呢?干啥最好结伴,出点事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冬天快到了,每天都死人,为了生活各种罪恶滋生,不敢去缅北,不敢去战乱地区,就别想象,你没见过。不懂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的人,不懂轻生重死的文化土壤。

只是自信自己的眼光,想法,相信李有这个眼光,只要知道有自己这么个人来自荐,不直接出面,也可以见到身边的幕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