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清末1895看观你好 > 17越众

清末1895看观你好 17越众

簡繁轉換
作者:蝼蚁观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01 14:33:37 来源:源1

17越众(第1/2页)

等张克坐下,堂中说话声比刚才还大。

如果说考虑防御日俄是未来几年会遇到的问题,差事。考虑站队是关乎后半辈子身价性命的事,久居高位,承平日久,有几个不慌张的?

也只有几人觉得不是在天津军营开会,而是在北京,所以才不怕,沉得住气。

李鸿章也不着急。等时间慢慢过去,堂中的谈话声慢慢低了下去

右手武官最上首之人站起来问道。“敢问中堂,俄国要在东北修铁路的事是真是假?敢问这是中堂的意思,还是上头的意思?还是君泽的意思?”

和俄国毕竟签的是密约,现在东北那边还没有正式开工。下面的人不知道是很正常的事情。也许这个时候,李鸿章和慈禧还在拉锯吧?

说实话,张克不经过李直接把这事挑明了说,是十分不上道的行为,但也是十分上道的行为。

张克也没办法沉默下去,让会议失控,让李来说就,少回旋余地,李也很显然没打算直接这样摊牌,也许只是吹风,慢慢看风向。

自己站出来开口,如果李鸿章觉得真的不行,那直接把自己扔出去顶罪,自己也认了,有的事没有万全之策,到了这个地步,不能瞻前顾后,只能直接上了。

对坐在下面的其他人来说,那问题来了。

俄国修路,什么后果?大家有这个眼光。

这么大个事儿,为什么是小小的张克开口说话?不是中堂?如果中堂开口,首先这个事的真实性不用考虑了。如果是张克说的事情是假的,假借口,办真事也不是不行,但该在军里谈,这里应该都是可靠的,但万一想要发动起来,但还没发动起来时,有人告密怎么办,难道是中堂糊涂了?两种可能,再衍生就多了。

所以先问真实性。

如果是上头的意思,事情自然顺利开展,什么问题都没有,大家说个章程,一起去办。如果说是李鸿章的意思,他这么干很有可能就会和清廷直接翻脸。

甲午李鸿章刚刚遭遇大败,现在就有权威扫地,不能号令手下的意思。

如果是李鸿章打算和清庭翻脸,就是要翻脸,为了翻脸说这事,那下面的人就好好合计合计了,看看到底站哪边?

如果是张克的意思,那就好办了,以张克的名义上奏折,确保上面看的到。把事情往上一报,上面不允许的话,直接就下个罪名,把张克定罪。

李也请个罪就是了,又不可能把李鸿章怎么样,如果上面允许,那正好什么事情简单了,知道上面的态度,怎么都是个进展。

李鸿章没有直接回应这位武官的话。而是开口问了一个问题。

“最近北京风头上的事情无非,翁同龢这些帝党,康有为,梁启超等,听说袁世凯也有参与?这些维新派和地方上张之洞,刘坤一他们勾连变法的事。你们是怎么看的?”

不等有人说话,张克直接站起来,先声夺人。张克也没有直接回答李鸿章的话,只见他自顾自地说了起来。

“我有一言,请众位大人一听。

我奉中堂的命令在唐山开办钢铁厂。一共投资了1000万两。

现在北京当铺借钱,利息要一年35%,京外当铺借钱要30%。北京有钱地方穷嘛。

朝廷规定的借款利率是多少?12%,但你上哪儿去借的到?为了办钢铁厂,中堂带头筹款,面子是大到天上去了,利息是多少?15%。如果钢铁厂一切都顺利,一年挣200万两。还了利息150万两。还剩50万两,一年积攒50万两,有个市场波动(钱价,铁价),大概要花二十年时间才能把本息还清。众位大人是不是觉得平常事,做生意就是如此。

但是这个生意到底能不能做?我要给大家讲一讲西学的道理。

生产钢铁的设备技术一直在不停的进步。如果是我自己投入的钱,我一年挣200万两,五年后自己的本钱挣回来。然后再花5年10年。我又攒了1000多万两2000多万白银。拿着这些钱,再去升级更大更好的钢铁厂,生产出来更便宜的钢铁到市场上来卖,自己全副身家,都在厂子上,如果有一天厂子打不过同行,倒闭了,所有的投入都要贱卖。

越是便宜的钢铁就越是好卖,越是好卖自己回钱的速度就越快,那么下一次升级钢铁厂就越快,越来越快,直到没有同行,或者之剩下几个同行,大家有了默契。这些生意场上的事,大家也该听过类似的事,大商号,平价,低价卖货,让借钱做买卖的被本息钱逼死,再把价提上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7越众(第2/2页)

我去湖广见张之洞总督,手下幕僚直言,汉阳铁厂除了选址不慎,出铁成本高,被高息也是逼的没法子,常常要挪用其他地方的钱,弥补本息钱。

(张之洞,晚年号称抱冰老人,大概是被贷款利息压的,还背大清上肩,我大明举重冠军,都没他能扛,晚年死后,除了书,啥都没有,大家自己品品,干洋务,兴国,把自己干的破产了。

我查汉阳铁厂,选址错误,在现代人眼里,它有时候就像一个笑话。

但是我在网上发现有很多,武汉的老人都非常怀念这个地方。这是为什么呢?写到这里,我才有所明悟。

汉阳铁厂在这个时代养活了多少人?给了多少人生计和活路?这个厂子是这个地方最高长官。背着巨额的高利贷维持下去的。

在这个用爱发电的地方。你不喜欢它,那你还有没有良心?

当然后期大冶铁矿给日本供货,那就又是另一回事了。一方面它确实养活了一些本地的矿工,维系了汉阳铁厂的运作,养活了很多工人,制造大量武器,保家卫国时也用上了,但另一方面,它又资助了日本帝国侵略者,让后期国家损失的很大,有饮鸩止渴的意思。

这个问题也很好评价,部分人得到利益,但是后果却是大家一起承担的。这里有机会收益)

我听说一件事情,日本人拿着甲午的赔款,也去新建了一个钢铁厂,本金也是1000多万两白银。

那你说说它的利息是多少?利息是0

如果没有朝廷的这赔款,那你们猜日本的民间借贷是多少?8%。(具体情况我是不知道的,但大概是这个情况。2024了有事关历史的东西还在藏,普通人简单查不到,查八幡制铁厂,盈利查不到,钢铁行业,盈利查不到。)有一个行业可以看100个行业。那众位大人觉得20年以后。中国还有几个西方新式行业不被日本击垮?

为什么差这么多?我查看海关历年以来的记录,大清贸易逆差,有时一年要白银外流1000多万两银子。加上甲午要赔付2亿八千万俩白银。流到外国去的银子越多,自己国内的银子就越少,那么银子就会越值钱,就像灾年买粮食,越放越值钱,所以有钱人都开始藏银,所以利率才会这么贵,大家都知道白银要涨。

支持维新派的都是什么人?地方方实力派,变法?怎么变法?巧妇难做无米之炊。

变法成功了,大家都开始兴办洋务。

兴办洋务谁有钱?朝廷没钱,地方势力,乡绅有钱,洋务听谁的?谁有钱听谁的,听乡绅大族的。

乡绅大族要办西方新式产业,办在哪里?办在自己的家乡。你湖南办一个,我湖北的办一个,你河南的办一个,我山西的办一个。

那么按照我说的商业模式,几十年以后,一个个产业慢慢的被日本逐个击垮,还有其他可能性吗?一省一地干得过一国?

大家比邻而居,为了把自己的产品卖得更好。你必须要价格便宜、经济实惠。

价格便宜,经济实惠,确实一时看,方便了百姓。但是长远来看呢?你回本的速度越慢。你的工厂技术提升速度就会越慢,大家拖者一起谁都不挣钱,那就没钱投资技术,做下一代技术攻厂。

慢慢的就会被海外升级的技术工厂,产品挤垮。等你倒闭了,市面上所有的产品都是海外出产的。

等大清本地的产业倒闭完了,那他们会不会把价格再提上来?

差距越来越大,取死而已。所以在我看来,维新变法无论成和不成,这就注定了是一条绝路。

要解决问题,中堂留洋回来也说了,西法的精要是要把众人的力量都往一处使,上下一心。

以一个国家的力量,供养每个行业一个到几个企业快速的回本,盈利投资再升级。才能在国际市场中竞争下去,存活下来,不被外国消灭。

要集中钱财,就要银行,朝廷哪里有银行本金?

为了扶持国内产业,要嘛砸钱,砸不动钱就要想办法控制关税,为了让外国产品变贵,怎么控制关税?一滩散沙,能和洋人争?为了产业,外**队打过来,怎么办,谁去守?

控制关税,会直接把所有列强都得罪了的。

打不过,那先一点一点来,一个一个来怎么样?东北关税控制起来,在东北培植产业,先打俄国,日本。”

张克说完,堂中又讨论起来,但细听,又有几人能懂这一番苦心?也不看别人,只是看李鸿章,怎么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