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清末1895看观你好 > 37内战

清末1895看观你好 37内战

簡繁轉換
作者:蝼蚁观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01 14:33:37 来源:源1

37内战(第1/2页)

满清中央毕竟是最高权威,打完之后就开始宣布解散壮丁,放服役的士兵回家。

这些被抓来运送后勤的壮丁,那叫一个惨,没有工资报酬不说,不分关外的,关内的,缺衣少食。在东北熬一个冬天,没少死人。

上面一下令,那是没人拦得住散伙的步伐。

后勤的壮丁一散,谁都控制不住,军队哪还能在前线呆得住?庞大的二十多万军队补给可不是开玩笑的。

袁世凯军内壮丁尤为的多,军内骚乱不止。

袁世凯统帅关内集团16万人,留下章高元,李双良部等偏向中立或者满清的部队四万人,一万条枪,先靠储存的粮食稳住看守和俄军的阵线,后面他也不管了。

自己带12万人,开始向四平方向撤退,一方面稳住军队壮丁士兵,一面尽量靠近朝四平辽河对面修来的铁路。

清军更是彻底,战线上一个人也没留,全都撤了。

这个时候已经是6月了。开年以来,在东北平原内部铁路沿线又陆续安置了40万多万移民,辽河东岸也安置了10多万人。

预计到接下来,内战可能会非常惨烈,所以张克也不含糊,除了手下的5000正规军,分出去的5000骨干为基础,通过移民扩编出2万人的后备力量,可以说把移民内的成年男丁都预备上了。

后勤不稳,今年没有给北方袁世凯,补充到多少枪支。都被八旗有意无意的拦住了。

张克这边补充多一点。一年以来补充了上万支步枪,25000人配20000支步枪.二线部队比袁世凯军,枪支比例还高。

张克将手下军队和锦州为总部的卫田军合并起来,把总部指挥,放在了锦州和营口中间的辽河东岸位置,沈阳以南。

方便自己的军队指挥,消息传达,控制两岸民屯。

6月末,返回的八旗清军就开始陆续和东北平原内部的移民屯点,开始发生冲突,自然而然的,内战开始打起来了。

一方早有预谋,无意后退,一方必须要保护自己,确保优势。这场战争,双方都已心里早就有底了。不需要什么理由借口。

大家都已经开始提前抢占有利位置了。

八旗军第一时间分兵去抢,想截断关外铁路,想掐断袁世凯部后勤。

袁世凯更是早见不妙,辽河上的渡桥早就开始架设,直接过河向铁路线靠近。

在通辽、四平、沈阳方面,过了辽河的东北平原内部,自然是北洋集团占据铁路后勤优势。

袁世凯一方面沿途派人,去保住铁路线,稳定后勤。一面整顿部队,和张克东北军屯,民政联系,分发军响,承诺田产来稳住军心,补充替换不受控制的军队人员。

一方面分兵辽河沿岸防御追击。双方围绕辽河打的有来有去。就这样僵住了,越过辽河保证后勤,双方都做不到,渡河决战,又没必胜的把握。

到七月,袁世凯开始稳住部队,但暂时没有力量,渡河向北进攻。八旗军后勤不足,也不敢越过辽河,不能集中部队,分散就食,只能分散部队穿插,迂回进攻。

在此背景下,也有2万人开始向袁世凯后路迂回,走沈阳到营口这个方向,从辽河东岸开拔过来。

张克将本部扩充到1万人。占据交通要道挖掘战壕阵地,挡住了八旗两万人,东北八旗人数占优,但没有足够的大炮,打开缺口。

如果不管,绕道而进,他又没有足够的后勤支撑。

他们要依靠沈阳的行政力量向他们输送后勤,直接越过去,会被张克截断后勤供应。

一方面他们大部来和张克对峙,牵制张克,,一方面分兵近万人绕路进攻。

分兵部队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向西越过辽河,去偷袭铁路线。一面向南绕过张克正面大部队,去袭扰张克的屯田后勤输送据点。残酷的渗透与反渗透战争开始。

八旗职业军队一共有万人规模去渗透,张克保卫后勤军屯点的卫兵队有15000人,一万步枪,但分布广泛。

双方,一方人多分散,不专业,但有民屯支持,一方专业但是无后勤作战,靠抢掠维持补给,双方开始进行残酷的渗透和拉锯战。

东北八旗靠武器处于进攻架势,但并不稳稳占据优势,清廷开始向列强求购武器弹药。

袁世凯关于武器不足的消息,也是一天一个传来。李鸿章也顶不住,只能和清庭不停的加价抢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37内战(第2/2页)

清俄战争时期,列强还有所收敛,没有大规模出***。这次是清朝内部开展内战,所有人都放开了手脚。

天津这方面在不断的接受步枪。另一方面和俄国分润利润,就可以通过海参崴港口铁路到北方,越过原来的战线向八旗运送枪支、弹药、火炮交接给八旗军队,防御部队,章高士,李双良都不管,只是要求分担后勤,保持中立。

在比较原始的环境之中,带着大炮行动困难,只能带着随大部队行动,因为双方人数不能铺遍整个沿着辽河的漫长战线。

双方都进行了很多渗透作战,随着武器弹药火炮的充裕,步枪的普及。

本来北洋的小工业,子弹生产,还算个优势,现在被拉平了,双方变成了纯粹的消耗战。

战争的力度和残酷程度开始直线上升。

东北八旗超过10万人和袁世凯部10万人,张克部两万人,北边沿辽河,南边在营口和沈阳中间互相对拼。

双方在面对对方准备好的,设于交通要点,阵地前面被清除了射界,挖好的壕沟阵地面前,正面进攻都是送死。

这些地方虽然同有重兵保持阵线,但是交战却激烈不到哪里去。

散兵无后勤,向对方渗透进攻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北洋集团还好,毕竟靠着铁路可以不断的得到补给,随着壮丁和武器的输送,关内的支持,迟早会慢慢占据优势,并不着急。

面对关内的人力资源优势,东北八旗也很明白自己的处境。随着处境变得日益危险,渗透的规模和手段也开始变得愈加残酷。残酷的手段,就可以赢?这是不可能的,只是激起仇恨而已。

随着战争的进行,连年战争的进行,大量的生产活动受到破坏。大量害怕被抓壮丁的人开始逃跑躲避战争。

逃兵组的土匪快速生成,又祸害百姓,混乱秩序。

进行到第二年,1902年夏天,北洋军队开始陆续积累足够的优势,沿整个辽河向北发起进攻。

八旗军队人数劣势,开始显现,补充人员已经跟不上消耗速度。北洋人数还在节节攀升。15万人打8万人,快2:1的优势了。

面对这样劣势的局面,清廷中央自然是焦急万分,加紧向列强卑躬屈膝,想列强可以拉它一把。李鸿章也是各种手段拉拢。在这样的情况下,签署了天津条约,大概内容就是从山东的德国青岛开始,一直向南到法国人占领的越南沿海,所有沿海地区全部开放通商,不限口岸。

列强又简单的渔利,轻松得到了很多利益。

英法德列强也无意发动大规模地面陆军进攻。

日本不敢自己进攻。

而俄国远东已经疲惫。清朝中央无法打动各国,开始认命,到这年的10月份,入冬开始,终于东北的局势平稳了下来。

这场历时一年多的东北内战终于落下了帷幕。

到停战之时,东北八旗经历不断补充的情况下,还有不到7万人的部队。

北洋集团有15万人。不包含镇守北部战线的章士高,李双良部队。

袁世凯集团13万人,张克东北卫田军2万人,田卫队1.5万

稳定定局势以后,天津也有意平衡北洋内部。优先补充张克部。北线袁世凯的补充速度降了下来。

但袁世凯已经毫无疑问成了北洋李鸿章以下的第一山头。

连续数年的战争,清朝上下一共最少消耗了数千万两白银。在确定战争结果后的第一时间,天津北京都稳不住了,大规模的开始裁撤部队。

袁世凯裁撤到5万人。张克裁撤到合并2万人。清军八旗也裁撤到3万人的规模。

三部分人马都要陆续派军队接替北方战线上的防御部队,合2万人,按比例。

打算东北将来就只留有10万人部队编制。

中立的原北方战线看守部队,变一万人,住到关外铁路线上去,平衡局势,下一步,根据情况还要调整。

此次是两场战争,但连绵进行,从1899到1902四年时间,俄清之战,时间更长,但伤亡小,双方军队相加伤亡不到十万人,(清朝黑龙江失陷的平民不计其数,但俄国暂时也不能完全控制,暂时无政府化了)。

北洋和东北八旗的战争更像全面战争,连稳固的战线都不明显,但惨烈程度更高,对平民伤害更大,伤亡超过二十万军民丧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