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清末1895看观你好 > 51棋手

清末1895看观你好 51棋手

簡繁轉換
作者:蝼蚁观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01 14:33:37 来源:源1

51棋手(第1/2页)

到民国了,我还没有详细的解释过时代背景地变化。

我把这个时候的时代背景给大家解释一下。

近代史的时代开端,从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开始,到这个时空的1902年,东北内战,外国干预,李鸿章为稳定局势和列强签订条约(天津条约),自山东青岛以南沿海地区全部开放,商贸自由。

以这个时间段的背景来说,原来国内南方沿海地区,生活着的是什么人?掌握地方权力的是什么人?是传统的地主,有官方背景,互相勾结的大商人。

他们是这些地区原来的统治者,而随着沿海地区全部开放,列强的商品随着沿海地区的开放,而开始向内地入侵。

要知道,在一片土地上生存的顶级猎食统治者,对于风吹草动,食物的增长还是减少是非常敏感的。

随着能量的流失,本地的顶级统治者,必须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调节能量消耗。

随着环境的变化,本地的统治者,也必须要变化,火并,减员。

通过降低数量,降低能量消耗,捕猎大型动物来度过危机,但情况随着时间不会好转,反而年景越来越差。

死亡?还是进化?这不是问题,该死的死去,挣扎着活的人,才会残留在大地上。

他们,先是考察环境,然后开始集资,再招揽人才,然后通过海路采购设备,然后形成产业

本地人通过这些本地化的工业产业,去和海外列强入侵的商品争夺市场。

以此来维持能量获取,加速进化升级。以保证自己在生态环境中的主导地位,顶级猎食者的生态位置。

大家觉得这一个过程有多长时间?期间经历的时代浪潮是什么样的?

这个世界的经济史上,一个大的经济周期,从生产过剩扩张周期到消费不足的收缩周期。

一个大的经济周期,十几年二十年时间都正常,这是国际市场,社会经济周期。

而一代技术的升级是以5~10年为一个周期?(根据产业大小,投资多少不一样)

本地士绅们,本土的强者们,通过自己的智慧、财富,培育人才,采购设备,投入生产。

在一个市场和技术的时间周期中,他们是和国外的市场,技术,商品,一个水平线上的,甚至略占优势。

但随着我们前文讲过的各种原因,比如说利率实在是太高了,影响企业的净盈利剩余情况,没有足够的钱进行下一代技术升级,应付市场下降周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像唐山铁厂一样,利润从高到低。像汉阳铁厂一样,盈利再到最后的亏损。

第二代技术却一直没能进行有效投资,自己培育出来。

面对国外技术升级,商品竞争。

那么这时候又是两种选择,要么从头集资,直接购买二代的商品生产设备。要么选择倒闭,让出市场。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能量储备,那你很明显只能选择倒闭,退出市场。

如果你选择第一条路,加大投资,选择跟进,那么在第三代技术到来的时候,你还要再次做选择,直到你被市场淘汰。

如果你真的很厉害,你真的很逆天。

你有足够的钱财,去投入技术的升级,那么就会进入到产业链的问题。

你想要对技术升级,你就要投资你产业,你的上游产业,你的下游产业,光你自己升级不好使,比如,你是铁厂,设计的新一代高炉,钢炉到货了,煤矿,铁矿开采设备跟不上,让你的生产设备闲置。

那好,你把产业上下游企业一起升级。

原始的工业链可能很短。

但是我们参考一下,现代的产业供应链,大家理解一下。

我们吃的干面条。

从制作面条的机器,生产面条机的产业链,小到螺丝,大到电机。再到面条的运输,运输车的汽车产业链。源头生产粮食,关于化肥使用的化学工业产业链,关于粮食种子的良种培育产业链。再到农业机器制造的产业链。

直接说,这就是一个无底洞,你一个地区的能量不够,你去集结一个省的能量去做,然后一个能省的能量也不够,你必须要用一个国家的力量去做。

但这又回到了我们开始的时候,沿海地区为什么会开放?正是基于国家层面上的失败而导致的结果,大清都亡了,谁支持你?北方袁世凯?他手有这么长吗?

所以这个链条,根本就走不通。只有失败,一个结果在这条无尽的道路中等着你,道路是无尽的,但你会走到自己的极限。

走完一段,我说的这个行业产品,产业技术升级的道路,和一个大的市场扩张和收缩运行周期,需要多久?

一个大的市场扩张和收缩运行周期,需要根据外部的环境进行调查。

一个行业,一代产品产业,技术升级的时间,需要根据行业对手的盈利情况、投资情况做分析。

整个国际市场的经济周期大环境在1910年以后开始走出扩张周期,走向收缩。

于是1914年一战正式开始打。一战打起来,这个就是部分国家在市场的下行大周期中武力封闭市场(英,法等国,武力保证国内和殖民地市场占有),导致的客观结果(德国殖民地少最先撑不住,所以由他发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51棋手(第2/2页)

而技术升级呢?随着市场在一战之后剧烈萎缩,没钱消费,随着一战国际市场繁荣混口饭吃的落后产能开始倒闭。

日本进行了产业合并重组,技术升级。而国内却因资金不足,无法维持产业,也无力对产业进行升级,维持竞争力,被大量的击垮倒闭。

比如大生纺纱厂。就是那个清末状元张謇建立的企业。

所以说一直到一战结束后,市场经济周期开始进入收缩,中国南方沿海的现代工业企业开始一**规模消亡,这里的消亡是指和海外列强有竞争关系和冲突的企业。

随着和列强有竞争关系和冲突的企业陆续消亡,退出市场,南方沿海的市场中,开始充斥日本和列强的商品,南方列强买办的势力,开始正式压倒本工商业势力,走上了政治前台,蒋委员长的崛起由此而始,传统本土顶级猎食者开始让出生态位。

想发展工商业,必须要有三大要素,要有资金,要有技术,人员,还要有物质,设备。

作为南方开放的整个沿海地区江苏,浙江,广州,还可以勉强凑齐三要素进行工业化的尝试。

德国和英法日政策不同,不是贸易政策,是殖民政策,后期被日本击败,日本又会直接掐死山东的工业尝试可能,因为英法距离远,有本地化设厂生产的**,或者直接卖现成的设备,也不怕你的竞争,人家的工业是国际市场上卷出来的,你愿意高价买人家落后的淘汰产业设备,人家正面赚一笔,再反手去市场上把你挤垮,双赢,赢两次。日本太近,太弱,不给机会,严防死守,纯粹是倾销策略,没有本地工业化尝试的空间。

而远离海洋没有足够运输通道的内地。

比如山西,蒙古大西北,西安平原,四川平原。他们就算有钱,因为地理交通的闭塞。他们的人才、技术也不足,就是有了人才、技术的储备,他们向海外采购的设备也无法运达,整个工业化根本就无从说起。

(原来时空,山西是沿海本地工业,产业势力都消亡一轮后,铁路修进去,本地保护立起来,才开始尝试内地工业化,结果被日本打进来,消灭掉了。)

所以这些内陆地区,就还活在原来的封建农业帝国倒塌后的封建农业残存时代。

这些封建时代的残余们进行着旧时代的争斗,笑看城头大王旗的变换,但根本没什么意义,他们只是草头王。

随着无论那边的工业化势力更加强大,他们就随着风向倒向何方,选不对方向,站错队的只有被碾碎,死路一条而已。

而沿长江的湖广,则是开放的晚,秩序已然确立,直接被沿海崛起的买办势力干翻了。

此时空,这时代背景下,在尝试工业化的分为几个势力。

一个就是南方势力,看起来他们是工业化势力,但实际上台面上的只是傀儡,本地商品经销商,背后是海外列强。

第二个个就是北方的袁世凯,正在工业化尝试的路上。他们占据山东、河南、河北部分,正在向山西修铁路,未来山西,也会融入他们的势力集团。

第三方势力就是,张克东北集团。但是随着商业竞争,关系的恶化,东北的技术能力也弱,平时对外的贸易,和海外也就是进口一些设备,出口一些粮食。和关内的袁世凯工业集团,互相设有关税,没有的工业门类,大家互通有无,但如果是面临竞争的工业门类,基本上也就是各自搞各自的工业,各自维护各自的市场。

东北可以苟住发育,但地理决定了,它被封锁,被日俄有意无意,被袁世凯集团有意无意的封锁。

势力小,只能表达为中国工业化尝试的后备军,袁世凯民国政权不灭,不可能出头。

大家都懂,所以也合作,也防备,关内压着关外。

而其他地方,比如说四川盆地内的军阀混战,西北地区的捉对厮杀,长安平原的土匪互殴,根本就上不了台面,他们的统称就是草头王。

他们也在棋盘上,但注定的是棋子,棋手的位置,他们根本就够不上,没有哪个潜力。

时代背景下,这个时空民国内地的铁路修建规划变得非常的奇葩。

比如说在列强日本参与的铁路建设,日本的铁轨,列强合资,从汉口开始向北修,从汉口向到南阳,然后就停了,不去连接郑州。

北洋袁世凯政府花钱找外国的桥梁工程师,想修黄河铁路桥,然后一直修,一直出事故,就是修不明白,换了几拨人都不行。

慢慢的眼看要好,居然又出了几次爆炸事故。回过味来以后,这事儿也就扔那儿了。

转而扭头去修往山西去的铁路。

东线从南京开始向北修的铁路,没有去往济南,而是在中原大地上绕个弯去了连云港,修完后,又开始连云港到枣庄到南阳的铁路建设,南北这铁路倒是修的飞快,但南北铁路根本连都不连。

北方铁路背后是北洋铁路局,是石家庄钢铁厂、唐山钢铁厂。

而南方的铁路线背后,是列强和日本加本地势力。

就看着这南北互不通畅的铁路,稍微有点儿明白的人都知道,将来必有一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