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清末1895看观你好 > 3书局,翻译,心路

清末1895看观你好 3书局,翻译,心路

簡繁轉換
作者:蝼蚁观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01 14:33:37 来源:源1

3书局,翻译,心路(第1/2页)

失败的多了难免使人消沉,虽然三人少不了苦中作乐,相互激励,但现实环境确实不容他们这些异类。

三日不温,手艺生,不能一直空转,京中五月以来康有为的译书局,一直在京中达贵中散发书刊,讲些西方见闻,都是些粗浅的东西,在权贵中投文扬名以求赏识,本就是常事,康此科虽然中了进士,但刚开始做官,位置太低是很难用的上他们的,所以并不太被三人看重,因中了进士又提昌变法,所以李国道前去拜访过,但错过了也没法子。这刊一般人还看个新奇,可三人是留日归来,真见过的,难免觉得无趣,本不在意,此时想先找个切合些专业的差事,陈克是外国文史,英语法语不在话下,李国道法律,英语也是精熟,就是苏进工科专业,但日语也是没得说啊,翻译些英译日的书不在话下。

这日三人到啦译书局,和接待谈了来意,待知三人都是留日多年的饱学之士,通报了主事之人出来接待,上茶闲谈,对方是康有为弟子,康有为在老家有弟子一百多人,此人名叫谢温,聪慧过人不到三十就考了举人,和康一起进京赶考,但这科没中,也就在此处一边温书,一点帮忙。

知道三人不是传统读书人,没考过秀才,有些事也对三人直言而对,也没有一些有功名的读书人那种倨傲,令三人颇有好感,原来书局创刊半年,本就是为了结社,康有为,多读书史,出生理学世家,(父亲相当于是做过不少市级的教育局长?)自期甚高(有亲戚做省长的,关系网很厉害),提倡变法,成一代名臣,趋炎附势之辈挺多,但你们毕竟不是走科举路的(不缺传统读书人),书局就是储备人才,以壮声势,工钱不多,如果真有才,后面可以进书会(此时一种组织形式,小型天地会?),结交会中英才,会中不少世家子弟,未来可期。有时间了可以介绍前去拜访。

太高端了,三人还有什么说的,对方还愿意结交,约好日子就来。

听着挺好,书局就是小作坊,发行不大,有门路买来外国的书,各个国家的都有,工作就是翻译一些国外书籍见闻,编辑有人负责,也另外有几个翻译,科班就两个,还有几个野路子。

此时翻译,非常困难,东西方社会活动不同,不相通的地方很多,如果没了解过,不能想像对方的生活,你是无法写下你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的。鸦片战争后,交流增多,但不成体系,非常凌乱,个人理解偏差大,西方个人可以用自己的封建史,去理解,一个活在封建时代的人,在东方如何去理解工业社会?好翻译可以贴近对方的语境,知道对方从何来到哪去?为什么。完全了解对方,这个时代中国谁做的到?留洋的人做翻译,对没去过工业社会的人是可以做到降维打击的,前提是理解工业社会。

留学的科班学长,调侃我们遇到好时候啦,清朝战败,所有清醒的人,都意识到要学习西法,帝师翁同龢,对主张变法的强学会,发行的《万国见闻》介绍西方大为支持,所以这次来自荐的三人才都会被留下,以后要加刊,我们就有些忙不过来了。看的出来蹉跎岁月,为一个译书郎,这次被帝师赞赏,也许未来可期,有些振奋,也感染了我们。会者不难,大家上手很快,量也不大。慢慢有安定之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3书局,翻译,心路(第2/2页)

不久变更刊名为《中外纪闻》,两日一刊,上书阁抄,新闻和翻译的外国有用之书。

书馆中的几人,将新刊翻阅,外国翻译部分,书中的注释不足,因为有专业书籍部分,有很多专业名词,没有注释,非专业人士是看不懂的,但本来就是科普书刊,实在说不过去,书馆是编辑负责,翻译不足,要相互协调才好,怎么能这样敷衍?或者招人,或者改变内容,总要解决才是,奈何几次反映都无变动。

三人请谢温转达,却一直没有回应,只托说师傅未回,无人做主,让人窝火,却也无奈。一来二去也结识了些学会中的朋友,只是都是传统读书人,说起西学,好像什么都知道一点,细问却也是什么都不知道。谈起康来,宣传的主张目标是天下大同,很好,怎么实现?什么举措?对农民好点减税,对商人好点减税,让官员好点,敬业点,廉洁点,怎么好像都是中国传统政治内容?喊来喊去只有口号,句句都是变法,句句都是西法,但看不到变法的具体内容,内里也没有西法。西学博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也两百多年了,是门大学问,也许是这个会员,水平低,代表不了学会水平,但不禁让几人怀疑起康的水平。

张克留日,学文史,日本近代改革不少人还活着,细细的去了解过,维新改革前就有长达十几年的海外学习经验,合理理论架构,是有操盘手的,在政府中央把握方向。怎么国内这些人像草台班子?学几十年儒学,要考试当官,国家败了,风潮一起,就拿着半桶水的风闻,就说自己知道西学?在1872年,不就公派留学生,赴美了吗?这些学长呢?自己也是家里听说有这事,后来才被送到日本去留学的。个人嘛,回来没着落正常,官派学生呢?没回来?

此时消息不便,有些事不向相关人打听,旁人根本不知。原来公派留学,专门挑选的孩子,此时人均寿命不高,要学习语言,从基础学起,学业繁重,孩子单纯,接触学习更合适,还有一起去的成年人,作为监护人,向国内负责,因为报告孩子在美国信教,美国历史书上写着新教先驱立国,十九世纪宗教氛围浓重,此时在美国信教很正常,但国内不理解,命令回国,于是共94名学生于1881年被召回,但原定求学计划是15年,只进行了9年就被召回,去掉语言,基础性常识教育时间,现代一个合格的中学生水平,不算学前教育,基础语言精通,都要教育9年。成果可想而知,所以回国考查水平后,去除归乡者,其余优者做官,再有到官办制造局等岗位,没有感觉可以主持变法大事者,也合理。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啦,原来一直以为自己上面还有高个子顶着,原来自己可能就是个子最高者了吗?学习文史七年,不做老学究,靠着6岁开蒙,早慧,长辈言传身教,读史,读传,观先人以求明智,十四岁,赴日以来,也算勤勉,读完西方史,看光鲜,找阴暗,看机遇,看危机,看国家兴衰。也就是有日本前辈努力过了,有些提纯,总结,心得。中日毕竟文化贴近,站别人的肩膀才窥见一些真东西。日本是实践过的,西方藏的东西,也漏了些出来。

心路忐忑不为人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