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马皇后亲弟,开局救朱雄英 > 第341章 吕氏要做武媚娘,朱雄英麻了

东宫,花园。

鲜花盛开,透着勃勃生机。

“废物!都是些没用的废物!”

“滚,都给我滚!”

骂声传来,园子里的宫女们如惊弓之鸟般远远退去。

她们跑到园门外,齐刷刷地跪伏在石...

春风如丝,拂过守灯堂桃林,花瓣纷扬,似雪落人间。阿宁仍坐在井边,竹笛搁在膝上,指尖轻抚那枚来自北方的纸片。纸已泛黄,边缘微卷,却仿佛还带着孩童呼出的热气与喜悦的颤抖。他闭目良久,仿佛看见那孩子跪在祖坟前,将秀才服披在祖父牌位前,口中喃喃:“爷爷,我做到了。”

井水渐渐平静,映出天光云影,也映出阿宁苍老却温润的脸。他的眼底有光,像是藏了整片星河。他知道,那萤火不是偶然,是归信坛的风托着记忆之舟,千里迢迢送来的一声问候。而那一声“念汐姑姑”,早已不只是称呼,是一段血脉未断、情义未冷的明证。

他缓缓起身,走向堂后小屋。屋中陈设简朴,唯有一架银剑悬于壁上,剑穗系着半片褪色红绸??那是当年念汐从战场带回来的,据说是闻心最后触碰之物。阿宁取下剑,轻轻拂去灰尘,低声道:“你们都走远了,可这世间,还在替你们活着。”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脚步声。慧贞披着素色斗篷走入,发间已见霜色,眼神却依旧清明如镜。她看了眼井边空笛,又望向阿宁手中的纸片,轻叹:“北地来信了?”

阿宁点头:“陈家后人中举。他说,要修族谱,把‘十三’二字刻得最大。”

慧贞嘴角微动,眼中泛起涟漪:“当年那封家书飞出弃忆窟时,我曾问自己,值得吗?为一个无名卒子,赔上闻心的存在……如今看来,值得。千千万万的‘陈十三’,终于不再是史册边角的墨点,而是有人记得、有人流泪、有人继承的名字。”

两人默然片刻,忽听远处钟声响起??是归信坛方向传来的秋分祭钟。虽非秋日,但今日正是陈氏后人返乡祭祖之期,百姓自发提前点燃纸灯,诵读遗书。钟声悠悠,穿山越岭,竟隐隐与守灯堂井底共鸣。

阿宁忽然道:“我想去一趟紫金山。”

慧贞一怔:“第八碑?”

“嗯。”他望着井中倒影,“闻心化作星辰,可他的‘灯’灭了。我不信命运无常,只信人心不灭。若连承忆门的核心都能被篡改,那我们守护的,究竟是真实,还是另一层幻象?”

慧贞神色凝重:“你怀疑……第八碑本身有问题?”

“不是怀疑。”阿宁转身,目光如炬,“是确认。那夜井水沸腾,浮现血字:‘八碑之力难达’。为何?因为第八碑早已不是最初的碑。它被某种力量渗透,成了封锁记忆的枷锁,而非开启真相的钥匙。闻心能唤醒弃忆窟,靠的不是碑力,而是共情??是人心最深处的痛与爱。可若连这共情都被扭曲,那天下再无人能真正‘记住’。”

慧贞沉默良久,终点头:“我陪你去。”

三日后,二人抵达紫金山皇陵。

守陵老兵认出慧贞,恭敬行礼:“慧贞大人,第八碑近日异动频频。昨夜碑体裂痕扩大三分,长明灯接连熄灭两盏??除了闻心灯,还有一盏,写着‘马三宝’。”

“马三宝?”阿宁皱眉。

慧贞低声道:“洪武初年宦官,曾随陛下征漠北,后因私藏边军家书被贬黜,死于流放途中。他……也是承忆司最早记录在案的‘记忆守护者’之一。”

阿宁心头一震。他知道,这不是巧合。那些被抹去的人,正在通过残碑发出求救信号。

他们步入碑殿。第八碑依旧晶莹如玉,可内里光纹已显紊乱,如同血管堵塞的病人,脉搏时断时续。碑底七盏长明灯摇曳不定,唯有一盏尚稳??灯签上写着“李秀英”,乃当年替朱元璋传递密信而死的女谍。

阿宁伸手触碑,刹那间,一股寒意直透骨髓。

眼前景象骤变??

他看见自己站在一座巨大的青铜门前,门上刻着八个大字:

>**记之所存,国之根本。**

门内金光万丈,无数记忆如河流奔涌,汇聚成海。可门外,黑袍人列阵而立,手持铁链,将一道道金色光流强行拖出,投入熔炉。炉火熊熊,每烧毁一段记忆,便有一人从历史中消失??有的是战死无名的士卒,有的是为民请命的清官,有的只是在饥荒年岁里省下一口粮给孩子的母亲。

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你们烧的不是文字,是人心。”

镜头拉近,说话之人竟是年轻的闻心,身穿白衣,手握玉简,孤身立于火炉之前。

黑袍首领冷笑:“人心最不可靠。易乱、易悲、易怒。唯有遗忘,才能让帝国稳固。”

闻心摇头:“可若没了记忆,你们守护的,还是大明吗?还是百姓的江山吗?你们怕的是痛苦,可真正的仁政,是从承认痛苦开始的。”

火焰猛然暴涨,将闻心吞没。

可就在他消失瞬间,一道渔谣响起??正是那首贯穿全篇的无名小调。歌声所至,灰烬中生出桃枝,缠绕铁链,铜门轰然开启!

幻象戛然而止。

阿宁踉跄后退,冷汗涔涔。慧贞扶住他:“你看到了什么?”

“真相。”阿宁喘息道,“第八碑不是被污染,它是被‘囚禁’了。真正的第八碑,在另一个空间??就像弃忆窟一样,是‘记忆的牢笼’。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一个投影,一个被精心伪造的替代品。”

慧贞瞳孔骤缩:“谁能做到这种事?”

“能修改诏书、焚毁家书、篡改碑文的人。”阿宁冷冷道,“只有掌握最高权力,且恐惧记忆的人??皇帝本人。”

“你是说……太祖?”

“不止是他。”阿宁望向皇陵深处,“是历代掌权者共同构筑的谎言。他们以为,只要没人记得苦难,百姓就会感恩太平;只要抹去异议之声,江山就能永固。可他们忘了,当记忆断裂,忠诚也会崩塌。今日之民不知昨日之痛,明日之臣又怎会忠于今日之君?”

慧贞久久不语。良久,她低声问:“那我们怎么办?破开这虚假之碑,寻找真碑?”

“不能强破。”阿宁摇头,“一旦强行摧毁,所有残存记忆都会随之湮灭。我们必须找到‘钥匙’??那个能让真假两碑共鸣的人。”

“谁?”

“一个既活在历史中,又被历史遗忘的人。”阿宁目光深远,“一个曾亲手执行焚书令,晚年却悔恨终生的人。”

慧贞猛然醒悟:“解缙!”

阿宁点头:“永乐年间翰林学士,主持编纂《永乐大典》,却因直言进谏被下狱致死。临终前留下遗言:‘吾一生修史,实为毁史。若有来世,愿做抄书童,一字不删,一情不隐。’”

“可他已死百年。”

“但他的记忆还在。”阿宁指向井中,“守灯堂收容一切未亡之忆。只要有人还记得他,他就未曾真正消散。”

当夜,阿宁与慧贞于井畔设坛。

他们点燃九盏纸灯,摆成螺旋之阵,中央置一砚台,盛满井水。阿宁取出闻心遗留的玉简,置于水面,口诵古调:

>“昔有执笔者,奉命删春秋。

>焚书非本意,落笔泪先流。

>若有魂归来,请听民间愁。

>一纸真与假,万古判恩仇。”

水波荡漾,月光倾泻。

忽然,井中浮起一层薄雾,雾中现一人影??青衫落拓,须发斑白,双手布满墨渍,正是解缙。

“尔等唤我何事?”他声音沙哑,带着深深的疲惫。

阿宁躬身:“请先生助我们,寻回真正的第八碑。”

解缙冷笑:“你们可知我为何死?因为我试图在《大典》中保留一封边军家书。我说,哪怕只有一人读到,也是对亡魂的交代。可皇上说:‘此等哀怨之辞,惑乱民心,留之何益?’”他顿了顿,眼中闪过悲愤,“我修史四十年,亲手埋葬了多少真相?你们现在要我帮你们翻案?晚了。”

“不晚。”慧贞上前一步,“闻心以身为烛,照亮弃忆窟;陈十三一家三代守信不渝;江南老妪一滴泪,唤醒千年孤魂。这些都不是史官写下的,是百姓心里长出来的。先生若肯出手,不是颠覆历史,而是让历史回归本来面目。”

解缙怔住,良久,仰天长叹:“我这一生,最恨两个字??‘奉旨’。多少恶行,皆以此三字遮掩。若真有重来之机……我愿逆旨而行一次。”

他抬手,指尖点向玉简:“我将以残魂为引,开启‘反溯之门’。但需一人进入记忆深渊,带回真碑印记。此人必须具备三种特质:通晓古今,心怀共情,且与闻心有血脉或精神之契。”

阿宁毫不犹豫:“我去。”

慧贞急拦:“你疯了?闻心已是前车之鉴!”

“正因他是前车之鉴,我才更该去。”阿宁微笑,“我不是他,但我走的是同一条路。若这条路注定需要牺牲,那就让我成为下一个风,吹动更多纸灯。”

解缙凝视他片刻,终点头:“准备吧。门开之时,你会经历百世之痛??每一个被遗忘者的绝望,都将涌入你心。撑不住,魂飞魄散;撑得住,你将成为‘记忆之桥’。”

三更天,井水沸腾如鼎。

玉简升起空中,化作一道光柱直贯星河。解缙吟诵古咒,声音苍凉如风穿废墟。光柱骤然收缩,形成一扇虚门,门内漆黑,唯有无数眼睛闪烁,似在哭泣,似在呐喊。

阿宁深吸一口气,踏入其中。

瞬间,天地崩裂。

他看见自己化作万千化身??

在一艘沉船上,他是抱着婴儿跳海的船工;

在一座被屠城的村庄,他是躲在灶台下听着亲人惨叫的孩子;

在刑场,他是为友人收尸却被割舌的义士;

在深宫,他是默默记录暴政却被活埋的史官……

每一世,他都在试图“记住”,每一世,都被无情抹杀。

他的灵魂被撕扯、碾压、焚烧,几乎溃散。

就在意识即将消亡之际,一声渔谣悠悠传来??

>“哥哥莫愁前路远,

>天下谁人不忆君……”

是闻心的声音。

阿宁猛然睁眼,发现自己漂浮在一片星空之下。头顶是万千纸灯,每一盏都写着一个名字。中央,矗立着真正的第八碑,通体幽蓝,碑文清晰可见:

>**记之所在,即心之所向。

>忘者非死,忘者方亡。**

碑下,站着闻心的身影,半透明,如风中烛火。

“你来了。”闻心微笑,“我知道你会来。”

“我来找真相。”阿宁哽咽,“也来找你。”

“我从未离开。”闻心抬手,指向碑心,“看,这才是大明该有的记忆??不只记载功业,也收录悲鸣;不只歌颂帝王,也铭记蝼蚁。这才是马皇后想要的‘自由记其所爱’。”

阿宁伸出手,触碰碑面。

刹那间,两座碑??真假第八碑??同时震动。

紫金山碑殿中,虚假碑体轰然崩塌,化作齑粉。而真碑自虚空中浮现,落地生根,光芒照彻金陵城夜空。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凡是曾藏匿家书、私撰野史、口述往事之地,皆有异象:

西北荒漠,沙丘下掘出千卷竹简,字迹清晰如新;

江南水乡,老宅墙缝中发现血书遗嘱,控诉明初迁民之痛;

西南边陲,一座古庙梁上悬挂三百纸灯,每盏写一名戍边卒姓名……

朝廷震惊,太子亲赴紫金山,跪拜真碑,宣布废除一切“禁忆令”,重建承忆司,广征遗文,编纂《万民录》正编。

数月后,归信坛举行盛大祭典。

阿宁站在石坛中央,手中捧着从真碑拓下的全文。他朗声宣读:

>“自今日始,凡为民死者,无论贵贱,皆入国史;

>凡为民言者,无论逆顺,皆存其声;

>凡为民痛者,无论远近,皆得追思。

>此约永不毁,此誓永不违。”

百姓泣不成声,千盏纸灯升空,汇成银河。

慧贞站在人群中,抬头望着满天灯火,忽然感到脸颊一暖。

一阵风拂过,带着淡淡的桃花香,仿佛有人轻抚她的脸。

她笑了,轻声说:“你听见了吗?我们都记住了。”

多年以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带着学生来到归信坛。

学生指着碑文问:“老师,闻心是谁?”

老人抚摸碑角,缓缓道:“他是风,是歌,是夜里不肯熄灭的灯。他不是英雄,却让千万平凡人成了故事。你要记住??历史不该只有帝王将相,还该有母亲的眼泪,士兵的家书,和一个愿意为陌生人走完最后一程的傻瓜。”

夕阳西下,晚风轻起。

桃树簌簌作响,仿佛回应。

而在千里之外的守灯堂,一座新亭终于落成。

匾额高悬,三个遒劲大字随风轻晃??

**闻心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