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不当圣母之后,黑莲花连儿子都不要了 > 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 撤已经来不及了

重赏之下怎么会没有勇夫?

那些人听到黄金,已经两眼放光了,恨不得现在就砍了叶知瑾的头!

但叶知瑾怎么会站在原地挨打?

钱副将对叶知瑾的能力一无所知,所以看到十二个人很快少了一半脸都绿了。

“你们都在干什么?因为她是女人就轻敌?你们想死吗?”

话是这么说的,也激发了这些人的血性,但是!

叶知瑾的动作够快,十二个人在钱副将没有反应过来就已经剩下五个了!

不光是钱副将,连小将士也傻眼了。

“你愣着干什么?等一起......

冬至的雪落得悄无声息,仿佛怕惊扰了这座沉睡多年的宫苑。西苑别院外,宫墙高耸,朱漆斑驳,而院内却是一片素白洁净。苏沉音坐在檐下暖阁中,膝上覆着一条墨色锦毯,手中捧着一本旧书??《女诫集注》,页角泛黄,字迹模糊,却是她年轻时在冷宫中一字一句抄录下来的。

那时她尚不知命运将如何碾过她的骨血,只知若想活命,便不能软弱;若想护住怀中婴孩,便须比豺狼更狠。如今再翻此书,竟觉可笑。所谓“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不过是一纸枷锁,专为困住女子心志而设。她曾背负它行走半生,如今终于能将其轻轻搁在案头,如同放下一段早已不合时宜的宿命。

窗外孩童嬉闹声不断。是几个宫婢之女,在雪地里堆了个歪歪扭扭的雪人,还用炭块画出眼睛鼻子,插上红梅作唇。一个小女孩跑进来嚷道:“夫人,您看我们给您堆了个像不像?”

苏沉音抬眸望去,那雪人胖墩墩的,倒真有几分神似自己??眉目清冷,嘴角微扬,手里甚至还拄了根小木杖。

她轻笑出声:“像,很像。”

孩子欢喜而去,她望着雪中身影,忽觉眼眶微热。这些孩子不知她是谁,也不知她做过什么。她们只知道这个住在西苑的老夫人会教她们识字、算账、讲医理,还会在冬夜煮姜汤分给大家喝。她们唤她“苏先生”,而非“太后”或“娘娘”。这称呼,比任何尊号都让她安心。

林骁踏雪而来,靴底沾着薄冰,在廊下跺了跺脚才推门入内。他递上一封密报:“柳念归到任三月,已查清该县三年虚报灾情、私吞赈粮之事,主官下狱,百姓叩首焚香称青天。”

苏沉音接过信笺,并未细看,只问:“他可动用钦案司暗线?”

“没有。全凭县衙旧档与民间走访取证,连师爷都是自己从书院带去的。”

她点头:“很好。权力若靠外力支撑,终究立不住脚。”

林骁沉默片刻,又道:“周景安……昨夜现身漠北边境,斩杀三名‘影鸦’残党后再度消失。属下怀疑,他在追查当年参与调包的幕后僧人。”

苏沉音闭目良久,终是轻叹:“他们终究逃不过彼此的影子。”

那一夜,她梦见了慈云庵的大火。

烈焰冲天,婴儿啼哭四起,稳婆抱着两个襁褓四处奔逃。一个被黑衣人夺走,另一个则跌入灰烬之中。她看见年轻的自己冲进火场,抱起那个浑身焦痕的孩子,发誓要让他活下去。可当她低头看清那孩子的脸时,却发现不是苏砚,而是柳念归;而远处烟尘中缓缓走出的,竟是周景安,左足裸露,黑痣清晰可见。

两人并肩而立,掌心朝上,一道奇异纹路自指尖延伸而出,如绳结缠绕,最终汇成一枚完整的帝纹图腾。

空中传来裴照的声音:“双拳握帝纹者,非争天下,乃共治之机。”

她猛然惊醒,额上冷汗涔涔。

次日清晨,她命人备轿,前往皇史?。

守陵官“守松”已在门外等候多时。他换了一身素袍,面容清瘦,右耳后的残梅胎记隐于发际,几乎难以察觉。见她到来,跪地叩首,却不言语。

苏沉音扶起他:“不必如此。你如今已是自由身。”

“属下愿终生守护此地。”他说,“既是赎罪,也是守诺。”

她凝视着他,忽然问道:“你恨我吗?当年让你假死,断绝一切过往。”

青年摇头:“若非您赐我新生,我至今仍是仇恨的奴仆。我曾以为复仇即是使命,直到亲眼看见岭南学子执笔为民请命,看见江南女童捧书朗读……我才明白,真正的救赎,不在杀戮,而在重生。”

她欣慰一笑,转身步入皇史?深处。青铜匣依旧封存于石台之上,《影鸦录》静静躺在其中。她伸手抚过铭文:“禁开此书,除非江山倾覆、民心尽失。”

“还未到那一天。”她低语,“也不会到。”

回程途中,天色阴沉,雪花复降。轿行至御河桥畔,忽闻岸边喧哗。掀帘一看,原是一群乞儿围抢一篮热饼,打得头破血流。官兵欲上前驱赶,却被一名青衫少年拦住。那人不过二十出头,身形清癯,正是赴任归京述职的柳念归。

他蹲下身,将最后一块饼掰成八份,分予每个孩子,又掏出几枚铜钱交给摊主补款。

“饿极之人,何罪之有?”他对官差说道,“与其鞭笞,不如设粥棚。”

官差面露惭色,拱手退去。

苏沉音命轿停下。

柳念归抬头,见是她,立即整衣行礼。

“三个月不见,你晒黑了。”她笑道。

“南方日烈,田间走得多。”

“听说你拒收节礼,拆了县令私建的别院改作学堂?”

“学子无处读书,宅子空着也是浪费。”

她看着他眼中那份沉静与坚定,忽然觉得无比熟悉??那是裴照年少时的模样,也是她最初所向往的清明之世。

“你知道我为何选你入昭华书院?”她问。

“因我成绩优异。”

“不。”她摇头,“是因为你在策论中写道:‘政者,正也。不正其身,如正他人?’这句话,戳中了我的心。”

少年怔住。

她继续道:“你也曾怨过命运不公,被夺走兄弟,被蒙蔽真相。但你没有因此憎恨世界,反而选择以己之力修补裂痕。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柳念归低头,声音微颤:“我只是不想再有人像我娘那样,一夜之间失去两个儿子。”

“你做得很好。”她说,“接下来,我想派你去陇西。”

“那里?”

“旱灾连年,民变频发,世家勾结军将,苛捐杂税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朝廷屡派官员皆无功而返,甚至有人莫名暴毙。”

“您是要我去送死?”

“我要你去活着解决问题。”她直视着他,“你可以拒绝。”

良久,柳念归跪地叩首:“学生领命。”

七日后,诏书下达:前江南某县丞柳念归,擢升陇西道观察副使,即日起赴任。

朝堂震动。有老臣讥讽:“区区七品小吏,焉能担此重任?”

苏砚在殿上冷冷回应:“此人查贪官、建义学、平冤狱,所到之处民心归附。尔等任职多年,可有一县百姓为你焚香?”

群臣哑然。

临行前夜,柳念归独自来到裴照墓前。他不知这位谋士与自己的生母是否有过交集,却总觉得冥冥之中,有一条看不见的线牵引着他前行。他带来一壶酒,一杯敬天地,一杯敬父母,第三杯洒于坟前:“若有来世,愿不做帝王棋子,只做寻常父子兄弟。”

与此同时,漠北风沙漫天。

一座废弃驿站中,周景安撕开一名死士的衣襟,露出胸前刺青??雪山密寺图腾。他盯着那图案良久,终于确认:当年带走他的黑衣人,确系西域僧侣无疑。而那本梵文经卷中的《九子命谱》残篇,或许正是解开所有谜团的关键。

他点燃火折,烧毁尸体,留下一枚刻着“癸酉”的铜钱作为标记。

“我会找到你们。”他低声说,“无论是谁,操控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都要付出代价。”

春回大地之时,苏沉音迎来了六十大寿。

按例应大宴群臣,但她只允家人小聚。苏砚携皇后亲子前来拜贺,孩子尚在襁褓,粉雕玉琢,惹人怜爱。她抱过孙子,久久不愿放手。

“娘,您该享福了。”苏砚轻声道。

她笑了笑:“我已经在享了。”

寿宴过后,她收到一封匿名信,无署名,仅附一页地图,标注了几处边陲小镇,皆与当年“影鸦”据点重合。背面写着一行小字:“和尚走了,庙还在。”

她将信投入炉火,火光映照她平静的面容。

有些事,她不再亲力亲为;有些人,自有他们的战场。

三年过渡期将满。

苏砚已能独立决断军国大事,朝政清明,百姓安居。他在年初废除了贱籍制度,允许工商子弟参加科举,又设立“巡按御史轮值制”,防止地方官结党营私。每项新政出台,必附详尽说明,张贴街头,供万民评议。

有御史弹劾他“过于仁柔,失帝王威仪”。

他淡然批答:“威仪不在雷霆,而在民心所向。”

禅让大典定于秋分举行。

届时,苏沉音将正式卸下摄政之权,迁居西山别宫,从此不问政事。

消息传出,百官感泣,庶民焚香祈福。唯有少数旧勋贵暗中窃喜,以为“妇人退位,乾坤重归男子手中”。

然而他们错了。

大典当日,苏沉音身着素金凤袍,缓步登上太和殿高台。她没有佩戴珠宝,发间仅簪一支白玉梅花。全场肃立,鸦雀无声。

她展开诏书,声音清越如钟:

“朕承天命,摄政十载。其间拨乱反正,兴学安民,赖诸臣协力,百姓支持。今皇嗣既长,政通人和,故依祖制,归政于君。”

顿了顿,她转向苏砚:“望尔继志述事,不忘黎庶,不负苍天。”

苏砚跪接诏书,泪流满面。

典礼结束,她转身离去,再未回头。

轿辇出宫门那一刻,百姓夹道相送,有人跪地叩首,有人高呼“太后千岁”。

她掀开帘角,只轻轻挥手,便隐入车马尘烟。

西山别宫清净幽远,门前梅树已抽新芽。

她每日读书、写字、教附近村童识字算数,偶尔与林骁对弈一局,或听远处书院传来朗朗书声。

某日午后,一封信送达:柳念归平定陇西叛乱,彻查贪腐集团,释放囚徒三千,重建水利,百姓为其立生祠。信末附言:“学生始懂,治国不在快意恩仇,而在润物无声。”

她看完,搁笔微笑。

又过了半年,钦案司密报:周景安潜入雪山密寺,与主持激战三昼夜,夺回完整版《九子命谱》,并在寺中发现大量伪造玉牒及历代皇子出生记录。他未带回朝廷,而是亲手焚毁,仅留一份副本交予“守松”保管。

最后一条消息是:“梅七郎言,从此江湖不见,唯愿天下无战。”

她站在院中,仰望星空。

北斗璀璨,紫气东来。

多年以后,民间流传一部话本,名为《双生记》。

书中讲述一对孪生兄弟,一人出身寒微,心怀仇恨,终成孤剑游侠;一人养于深闺,勤学苦读,后为一代贤相。二人本为同根,却因命运离散,各自历经生死,最终在国家危难之际联手破局,共扶明君,开创太平盛世。

人们都说,这是虚构故事。

只有极少数知情者知道??那不只是传说,而是真实发生过的命运轮回。

而那位曾被称为“圣母”的女人,早已不再被人提起名字。

但在每一座新建的女子书院门口,在每一场平民可以上疏直言的朝会上,在每一个孩子背诵“民为邦本”时清亮的嗓音里??

她的影子,始终未曾离去。

岁月悠悠,墨梅年年绽放。

风过处,花瓣纷飞如雪,落在一本摊开的书页上。

书名是她亲笔所题:《启智录》。

扉页写着一句话:

“真正的光明,不是驱逐黑暗,而是教会每个人点燃自己的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