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宋文豪 > 第166章 祸乱之源

大宋文豪 第166章 祸乱之源

簡繁轉換
作者:西湖遇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08 02:33:55 来源:源1

陆北顾的身体随着马车的不断起伏而摇晃,胃里也因颠簸而有些不适。

他掀开马车的帘子望去,视线被层层叠叠的绿色屏障阻隔,根本看不到尽头,只有偶尔见到的陡峭岩壁,深不见底的沟壑和仿佛永远走不出去的密林...

陆北顾放下笔,手指微微颤抖。那是一种文字倾泻之后的余震,仿佛他亲手将胸中丘壑一寸寸剖开,铺陈在众人面前。

砚台中的墨色依旧深沉,却已不再平静。

苏洵缓缓起身,脚步有些踉跄。他的目光落在陆北顾身上,复杂难言??既有惊叹,又有敬畏,还有一丝难以掩饰的……挫败感。

“项氏败于泥古,刘氏成于鼎革。”他喃喃重复着这句话,声音低沉,却如雷贯耳,“此论之深,已非史家所能独解,实为治世之箴言!”

梁娴在一旁轻叹一声:“若此文传入京师,恐怕那些老臣也要为之动容。”

斋内众人心头皆是一震。他们当然知道,大宋自太祖以来,虽承唐制,但地方割据、权臣专政之弊日益显现。朝堂之上,改革与守旧之争从未停歇。而陆北顾这一篇《项籍论》,不仅剖析了楚汉成败之理,更隐隐映照出当下的政局格局!

这哪里只是对古人的一番评述?这是对今人的一记警钟!

崔文?忍不住开口:“陆兄此文,若能得欧阳修大人亲阅,必有惊世之效!”

欧阳修,嘉?年间名满天下的文坛巨擘,以直言敢谏著称,亦是变法派的重要人物之一。崔文?此言一出,众人皆露出思索之色。

苏洵忽然笑了,笑声低沉,却带着几分释然。

“我今日来此,原以为不过是一场学术切磋,未曾想竟见到了一位真正的天下大才。”他望着陆北顾,眼中已无半分轻视,只有敬重,“陆北顾,你这篇文章,不只是写给项籍看的,更是写给整个大宋看的。”

陆北顾拱手回礼,神色平静:“学生不敢妄谈天下,只愿以史为镜,明兴替之道。”

“好一句‘以史为镜’!”梁娴抚须大笑,“你这孩子,将来怕是要成为一代史宗了。”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陆公子!陆公子可在?”一个熟悉的嗓音响起,正是州学仆役阿全。

众人纷纷回头,只见阿全气喘吁吁地闯进门来,手中拿着一封火漆未启的信笺。

“这是京中来的加急文书,说是御史台点名要您亲自拆阅。”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御史台?

那可是监察百官、弹劾不法的大权机关。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封突如其来的信,会打破这场原本属于书生之间的论道之会。

陆北顾眉头微皱,接过信封,指尖轻轻一抹,火漆应声而落。

展开信纸,字迹工整有力:

>**敕令:奉御史台奏议,特召嘉州士子陆北顾,即日起赴京试策,参与本年秋闱殿试初选。钦此。**

落款处盖着一枚朱红大印??御史台正印。

全场死寂。

良久,苏洵才低声开口:“御史台直接下诏召试?这……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殊荣!”

周明远脸色发白:“寻常士子,需经州试、省试,层层选拔,才有资格进入殿试候选名单。可这封诏书……竟是御史台亲自点名召试!”

韩子瑜喃喃道:“也就是说,陆兄还未参加省试,就已经被朝廷高层所注意了?”

崔文?激动得几乎语无伦次:“这……这岂不是说,陆兄已经被视为国士之材?!”

梁娴站起身,郑重地看着陆北顾:“陆贤侄,此乃天赐良机。你这一篇文章,已经震动了京师!”

陆北顾沉默片刻,缓缓收起诏书,抬头望向窗外。

天边,暮云翻卷,晚霞如血。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再也无法仅仅做一个躲在书斋中的学子了。

命运的洪流,已经开始奔涌。

……

翌日清晨,陆北顾辞别州学。

陈元礼亲自送至城门口,神情复杂。

“去吧。”老人拍了拍他的肩膀,“记住,无论你在何处,都不要忘了你为何提笔,为何作文。”

陆北顾深深一揖:“学生谨记恩师教诲。”

马蹄踏碎晨露,一路向北。

同行者还有两位??苏辙与崔文?。

前者是苏洵力荐随行,后者则是自愿请缨护送。三人在驿道上并肩而行,身后是渐远的嘉州城,前方,则是未知的京城风云。

“陆兄,”崔文?骑在马上,忍不住问,“你觉得,御史台为何会突然召你进京?”

苏辙也投来好奇的目光。

陆北顾笑了笑:“或许是因那篇文章。”

“可一篇史论,怎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崔文?不解。

“因为那不仅是史论,更是对现实的映射。”陆北顾淡淡道,“有人想借我的文章,试探风向。”

“你是说……朝中有人在借你的言论,推动变革?”苏辙眼中精光一闪。

“或许吧。”陆北顾没有否认,“但不论如何,既然他们愿意听我说话,那我也就不该辜负这份信任。”

三人沉默片刻,继续前行。

风从北方吹来,带着些许寒意,也夹杂着一种隐隐的期待。

……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汴京。

御史台内,一位身着紫袍的老者正在书房中细细品读一份抄录的手稿。

那是陆北顾的《项籍论》。

老者看完,合上纸页,长叹一声:“项氏败于泥古,刘氏成于鼎革……妙啊,妙极了!”

他抬起头,看向窗外飞雪纷扬,嘴角浮现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看来,我们的年轻人,终于开始说话了。”

他唤来一名小吏:“拟一道密令,通知京中文坛诸公,准备迎接一位新星的到来。”

小吏领命而去。

屋内,烛火摇曳,映照着那份尚未干透的手稿,仿佛照亮了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而在那遥远的路上,陆北顾的身影,正渐渐走入历史的中心。

(全文完)

马蹄踏碎晨露,陆北顾一行三人踏上通往汴京的驿道。

苏辙与崔文?并辔而行,不时低声交谈。他们虽是同龄人,但此刻却都对陆北顾多了一分敬畏之意??那不仅是因为他才学出众,更因他已站在了命运的风口浪尖上。

“陆兄,”崔文?忍不住开口,“你可曾想过,御史台为何会突然召你入京?”

陆北顾目光远眺,缓缓道:“或许是因那篇文章。”

“可一篇史论,怎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崔文?仍不解。

“因为那不仅是史论,更是对现实的映射。”陆北顾淡淡道,“有人想借我的文章,试探风向。”

苏辙眼中精光一闪:“你是说,朝中有人在借你的言论,推动变革?”

陆北顾笑了笑,并未否认:“或许吧。但不论如何,既然他们愿意听我说话,那我也就不该辜负这份信任。”

崔文?听得这话,心中一震。他知道,陆北顾并非狂傲之人,但这句话里,却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自信与担当。

三人一路北行,沿途所见,皆是大宋盛世之下的百态人生。

有农夫荷锄归田,也有商贾奔走于市井之间;有书生负笈赶考,亦有军士披甲巡边。这千里江山,繁华与困顿交织,希望与忧思并存。

途中,他们在一座驿站歇脚。

驿站内,已有几位旅人先至。其中一人身着青衫,眉目清朗,正伏案疾书,笔下墨迹淋漓,字句铿锵有力。

陆北顾瞥了一眼,只见纸上写着:“……今世之弊,在守旧而不知变通,若不改弦更张,则国势难振……”

他心头微微一动,上前一步,拱手道:“阁下高论,颇有见地。”

那人抬头,见是陆北顾,略显惊讶:“阁下是谁?”

“嘉州陆北顾。”他答得坦然。

那人闻言,神色一震:“可是写出《项籍论》的那位?”

陆北顾点头。

对方立刻起身,深深一揖:“久仰大名!学生赵彦明,乃庐州学子,亦好史论之道。此番赴京,便是为了参加秋闱殿试初选。”

“原来是同路人。”陆北顾微笑,“你方才所写,也是关于改革之事?”

赵彦明点头,眼神坚定:“正是。如今朝堂之上,旧党当权,一味守成,不肯革新。若再这般下去,恐误国误民。”

陆北顾听罢,沉吟片刻,缓缓道:“赵兄所言极是,但改革之道,需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反易激起反对之势。”

赵彦明皱眉:“可若不激进,又怎能撼动那些根深蒂固的势力?”

“改革如治水,宜疏不宜堵。”陆北顾语气平静,“若能以理服人,使人心悦诚服,方能事半功倍。”

赵彦明沉思良久,终是叹服:“陆兄果然见识非凡,学生受教了。”

这一夜,四人围坐灯下,畅谈古今,论政议策,直至深夜方休。

翌日清晨,众人各自启程,陆北顾等人继续北行。

随着离京城越来越近,路上遇见的文人、士子也越来越多。他们或结伴而行,或独自行路,皆是为了即将到来的殿试初选。

陆北顾的名字,在这些旅人口中频频出现。

“听说了吗?御史台亲自下诏召试的陆北顾,就是那个写出《项籍论》的人!”

“此人年纪轻轻,竟能有如此见识,将来必成大器。”

“若能在殿试中见到他的文章,那可真是三生有幸。”

流言传得飞快,陆北顾的名声,也在不知不觉间,悄然传遍京师。

终于,在一个晴朗的清晨,他们抵达了汴京城外。

远远望去,城墙巍峨,城门高耸,人流如织,车马喧嚣。这座天下第一都会,正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陆北顾望着这座繁华之城,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将不再只是嘉州的一介书生,而是真正踏入了这个时代的舞台中央。

无论前方等待他的是荣耀还是挑战,他都将迎难而上,不负此生。

风从远方吹来,带着春天的气息,也夹杂着一场风暴即将来临的预兆。

而在那座城池之中,有人正静静等待着他的到来。

(全文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