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清末1895看观你好 > 28兵法

清末1895看观你好 28兵法

簡繁轉換
作者:蝼蚁观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01 14:33:37 来源:源1

28兵法(第1/2页)

没有人是笨蛋,等消息逐渐开始传播开来的时候。不甘心失去权利力的清庭,不甘心计划在东北受挫失败的俄国人将开始战争准备。

对清庭的准备主要是制约遏制,通过时间让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以拖待胜,这不是自己的长处领域,和慈溪相互制约了30年的李鸿章才是总操盘手。

张克要考虑对俄国的战争准备。

那就必须来了解一个概念,兵法。兵法就是在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为了对目标进行打击,获得胜利,对练兵,用兵经验规律的总结记录。

兵法是战胜对手的方法,所以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敌人的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所以你要了解彼此优缺点,对时代背景做调查。

在我的理解里,中国最早的兵法,战国孙子吴起,时期背景是蛮荒无序。

其核心兵法内容是令行禁止和选锋。

那时打仗就是人多打人少,一个军队可以令行禁止,那么在人多打人少具备优势的时候,就可以命令军队进攻。在人少打人多面临不利局面,可以选择后退,顺利转进。打胜仗多啦,战力强了,越打越好打

选锋其核心目的就是选听话,不怕死,有**和仇恨的人充当军队的前锋。带领大部分人向前冲击。然后向前冲的奖励,向后退的惩罚,建立秩序,如此而已。

再说李自成,时代背景是小冰河天气变冷,天灾遍地,粮食减产,饥民遍地。

他的兵法很简单。他把自己的士兵分为老营,前营和流民营。我称之为督战队战法。老营杀前营,前营杀流民营,一级督战一级。

这套战法的核心是骗和利。要利用《大家开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食》的宣传口号,利用信息流通不充分,敌人上下关系紧张的矛盾,发流言,吸引流民来投,降低抵抗意志,不停的裹挟平民。然后用自己的部队充当督战队裹挟流民去送死。

他的敌人是官军,官军的政治传统是不能光明正大的杀老百姓,因为如果你光明正大的杀老百姓,就不会有老百姓给你纳税,就会自我瓦解。但李自成是贼,他的督战队战法,会毫不犹豫的屠杀老百姓。一方不敢光明正大的屠杀老百,。一个敢光明正大的屠杀老百姓,那么李自成就可以驱赶百姓为前驱,去冲击明军,填沟壑,堵刀兵,来为自己获取胜利。利就是,原来不懂来投,或被裹挟,经历几次生死,没死活下来了,沉默成本高,可以看别人去死,混口饭吃,就留下来,进前营。看老营吃喝玩乐,羡慕了,主动做事进老营,有上升通道。

再说戚继光,戚继光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他的对手是谁?

他的对手是日本内战之后,战败出逃的半军事组织海盗,海盗的特点是什么?他们的内部秩序靠威望,抢劫和武力来维持,所以内部矛盾火并那是很常见的事情。因此平时在战争中常见的,正面冲击使用的动则长达两三米的长枪是不适合随身携带的,湿气大,弓箭也不好保养。为了方便火拼,随身携带武士刀才是王道,最正确的东西。

作为海盗抢劫的时候也方便携带,灵活。作为在战争中正面冲击使用的长武器,他们则是用了手炮火器进行代替。

面对日本流寇,戚继光针对他们转进速度极快,前进的时候作为一个整体,撤退的时候作为散兵,长距离接战用铁炮火器,短距离作战用冷兵器主要是武士刀的特点,设计了戚家军。

面对长距离杀伤的铁炮火器,戚家军也练火器对射,对峙。对方受不了后选择正面冲击,一个基本单位五人两人持盾,克服碳基生物对火器、手炮武器的恐惧,后两人使用长枪克制武士刀等冷兵器的近距离杀伤,一人作为刀兵指挥,如果在长枪失守的情况下,可以补位。在追击的时候,可以明确5人的方向,追击哪个散兵。

戚家军是正经的国家军队,有充足的后勤保障。日本流寇是需要主动进攻以获取生活物资需求的,当其无法正面突破戚家军时。就注定了因后勤不支而走向消亡。

我们再说北洋军队的时代背景。前面介绍过关于清朝的军队情况,其**80万正规军编制,八旗共20万是核心力量作为督战队使用。绿营兵60万是地方正规军镇压地方。作为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和回乱的部队。湘军、淮军、毅军等不同部队都属于60万镇压地方的绿营正规军编制部分。

前面我们讲过关于北洋集团的起源,原地方镇压部队失败后,新生的作为私人部队的团练占据了一部正规编制生态位。

而私人部队有一个特点,就是字面意义上,被一个人所私自拥有。作为部队的主官,他的意志命令就是军队前进,后退的方向,所有人不计得失的去执行。所有人围绕主官一个人的命令来进行行动。

而日本军队则开始引进西方制度,建立班排连营团各级指挥制度。

如果说作为一个私人军队,他的特点是像一个指挥四肢不协调,缺乏锻炼的人那样只能横冲直撞。前进,后退做一些简单操作。那么新式军队就可以一个方向为目标,但各级节点做不同的指挥。

好像一个练武术的,他的脚呈八字站立,双膝微屈,重心下沉,挺腰收腹,双手一前一后,前面的防住脑袋,后面的准备进攻打人,顶头缩脑,保护自己的要害,防止被打击。各部分去做不同的事,协调合作。

在两者体量差不多的时候,谁能打赢?毫无疑问是更加灵活的新式军队可以获得胜利。

前面介绍过了,作为清军编练的新军。武卫军一共分为五部。在八国联军入侵战争中,有4部都根据主将的命令前去迎战八国联军。然后被击溃。为什么袁世凯部没有前去?

我给大家讲讲军队里的事情。在新兵班的时候,班长让我去打其他班长,我最好去,因为我不去,我的班长会把我提起来干。如果我的班长让我去打我的排长,那我最好去,因为我如果不去,我的班长会把我提起来干。有玩笑的部分,但你最好当真。

当然我的班长不会让我去打连长。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班长可能是5年兵,可能是8年兵,也可能是12年兵。而我的排长,他算上军校的军龄可能也就4到8年不等。班长的军龄大,而排长的军衔高。作为上下级,他们就可以沟通,在沟通中有时候双方都无法彻底压倒对方。但是班长面对连长,无论作为军衔还是军龄。都处于彻底被碾压的状态,班长有时可能会和排长嘻嘻哈哈。但如果跟连长嘻嘻哈哈,排长会被连长提起来干。这样一来,班长也毫无疑问会被排长提起来干。如果不服,他就会直接被连长提起来干。

作为新式军队,建立各级指挥节点。灵活作战的要求就决定了他会将指挥权下放各级。也就是说指挥权不再集中在主官一个人手中。

我必须对我的下级拥有绝对指挥权,这是我的根基。但我的手下也必须对他的手下,有绝对控制权,这是他的根基。那我和我的下级,同时对我下级的下级下命令发生冲突时,他听谁的?有了冲突,就有了平衡,就有了制衡,就不再拥有绝对权威,这时我和我的下级指挥权是平等的,只看谁可以笑到最后。而这时下级的下级作为下级是有选择权的,只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所以我的理解就是,作为上级的慈禧中央政府下达了命令。作为下面五部军队的主官,传达上级命令,宣布开始执行作战计划。

作为改革新军不彻底,还是老传统,主官的权利命令是军队完全核心的的四部向联军发动进攻,然后被击溃士兵逃散。其中主官判断很重要,但下级意见呢?要是意见统一,打这样的伤亡比?这么容易溃散?下面不愿意,上面强行执行命令,所以如此。

袁世凯编练的新式军队,因为编练的比较成功。所以他对部下没有绝对的指挥权。命令发布后,下级发生了抗命行为,加上袁世凯自己的犹豫,所以才没有发动进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28兵法(第2/2页)

那么,为什么后来慈禧重新掌权后,没能对袁世凯进行处罚呢?作为传统的军事主官拥有全部权力。你要对自己的指挥权负全责。战胜了有上级奖励,打败了受到上级处罚,有可能会被自己的部下取代,所以他们不能轻易犯错。有应付上级的需求,也有被部下背叛的可能,风险一直存在,而且很大。当袁世凯失去了部分指挥权,也就意味着他的指挥权是和下级分享的,如果有奖励,是他们都有奖励,如果是处罚,他们一起受罚,因为他们是一个集体。所以被部下背叛的可能性变小,所以在袁世凯有部下支持的情况下,才有能力向上抗争,慈溪的权术手段,也无能为。

而这时的背景是什么?新军武卫军一共5部,有4部和八国联军进行交战,被击溃后残部四散逃跑。荣禄和董福祥两人带一部分跟慈溪外逃。作为原来同属于李鸿章北洋团体关系比较亲密的聂世成,宋庆两部分,聂士诚战死,宋庆老迈(1902年没得)而且他们刚刚打了败仗,失去了组织,有时候上级的权威可以强行执行,但不代表下面的人没有反对意见。下级军官也是有彼此的关系,互相联系的(北洋武备学堂,留洋经历,受训过程)。他们看到袁世凯也受到命令,但却抗命,一下就感觉找到组织了。袁世凯有意拉拢他们,他们有意投靠。三部分军队开始合流,袁世凯部,开始增加到15000人。

新军一共5部分,但每个部分的数量是不一样的。比如,作为中军亲王荣禄统帅的部分就有1万多人。袁世凯有7500人,原来只占新军1/8的比例。在其他四部大量逃散损失的情况下,他在新军中的比例开始上升到1/3,甚至1/2。

而作为部队老长官的李鸿章。作为老牌传统人物,他对部队的控制是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外部压力,以慈溪为首的中央势力一直想完成对军队的吞并,控制。而将部队作为私产的军队主官自然会反对,互相抱团。一个方面是内部的互相制约。比如袁世凯、宋庆、聂世成三部,作为一个三角形互相制约。加上后勤财力的控制。一个方面是私相授予,情义拉拢,利益输送。

1901年,李鸿章去世。北洋集团拥有大量的财富,财富失去权力的庇护,将会变成肥羊,任人宰割。

此时袁世凯拥有军队,却没有后勤保障,原本就关系亲近,加上互相需要,私人关系,有信任保障,于是双方迅速合流,开始了有李鸿章北洋集团到袁世凯北洋集团的承接。

后期依靠财力优势,将北洋军队扩充到六镇。清庭只能控制1.5镇。袁世凯可以影响4.5镇。在北洋六镇,新军之中,袁世凯开始慢慢占据优势。

而清廷的根基优势,则在于那面上的20万八旗和传统的几十万地方绿营兵,在袁世凯派兵进东北,满清东北排汉活动失败后,彻底丧失活动机能。地方中立观望。武昌起义调不动一兵一卒。八旗腐朽无力。

讲下自己的看法,同治中兴,是不是1860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后,在口岸收进出口贸易税?这时传统优势产业还没有完全被国外竞争对手打掉,贸易盈余到持平。再到1870后海外工业革命发展,大量出口商品到清朝,开始每年亏钱,这钱占多大比重?好像是让太平天国后清庭中央财政翻了一番,原来的内部税加上了对外贸易税。有这钱中央才能和李鸿章搭班子,一起干,拿钱给李鸿章干洋务,换慢慢交权,用时间和财富拉拢瓦解地方势力。

甲午前,海军费用修园子才会闹得沸沸扬扬,对外贸易的收入,海关收入,中央财政的钱基在萎缩,不争吃个屁啊?裂痕加剧,甲午战败,后面才开始翻脸,政治不稳。

北洋军队的建立,确实完成了中国传统军队向现代化军队的转型。但他作为一支军队,没有明确的对外作战目标,后作为统治工具,它的大部分作战目标都是对内进行镇压,对传统老式部队进行碾压。

但面对革命军,就不行了,只能打消耗,面对吞并,也很僵硬,派去东北总督三省的徐世昌没占住,被下面本地的张作霖崛起。

结论是这是学西方国防军建立的,准现代军事组织,后开始向军政府过度。是根植于良好财政的部队,政府财政不足后,迅速失去生命力,开始堕落衰败。

甲午前就开始出问题,海关贸易税逐年下降,中央财政出问题,海军更新没钱了,和慈溪争修园子的钱。

甲午后,增加进出口海关,加速白银外流,内地财政开始下降,关税收入也被抢了,但还有口气,1900战争就是列强这口气都不想留了,要把沿海,沿江,完全打开,关税完全干掉。

不是原来说的,收到借出的马关赔款就把海关还给你,让你接着过日子,而是要完全干掉海关,握在列强的手中。

后面赔款不要了,你们想想是什么情况?列强倾销地,加关税阻挡自己的商品销售?我听说为出口退税补贴的,没听过出口加税的,非管制商品。

美国愿意,其他不接受,无非是清朝海关在列强手里,政府收入,商人出钱的央地矛盾。美国商人强势,列强政府强势。

袁世凯中央先天不足,政治经济和地方势力争夺失败后,昂贵的部队反而是巨大的负担,不甘心失败,派军到各地镇压,却开始了军队本地化,军阀化的开始。

本不懂练兵,但知兵事,任用新式军官,时来乘风而起,势起而刚愎自利,不得善终,为后人笑。

要考虑对俄作战,就要明确双方的背景是什么。自己的大部分武器装备是步枪,少量火炮,步枪的有效射程是300米。对方也装备有步枪,但俄军大量装备了炮兵,炮兵的攻击距离按公里数来计算,轻易的超过千米。

此时的战争,正面战术很简单,步兵冲,炮兵轰。

在遭遇敌人后,炮兵利用射程优势率先发动打击,然后步兵上前搜索残敌,如果残敌抵抗激烈,就再使用炮兵进行轰击。直到对方组织崩溃,己方占领阵地。

我军的优势是本土作战,后备兵员充足。

敌方的优势是炮火射程远,火炮多,可以用火炮开路。

那么问题来了,自己可以在部队崩溃之前将对方的炮兵弹药消耗完吗?

近代战争,比较完整的近代战争,根本就是对钢铁的比拼。就是这个原理,谁拥有更多的大炮和弹药,就可以压制对方。谁就可以更多的杀伤对方,用弹药换取人命。

谁的弹药先耗尽?谁的人员补充先跟不上?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还没有修通。俄国在远东的军队是没有完整的后勤体系的。不能大规模持续生产。他的弹药炮弹是依靠从千万里之外的俄国本土运输而来。

那么你能不能拼消耗,用人员把俄国的在远东的弹药储备消耗光呢?要知道,炮弹也是要花钱的。一个合格的步兵多少钱?一发从俄国运到远东的炮弹花多少钱?

这样背景来设计兵法。

战斗的规模就一定要大。只有大规模的战斗,才能让对方的火力优势变得稀疏到可以承受的程度。大规模纵深防御战斗,才能层层抵抗,一个阵地一个阵地的消耗对方弹药。

先期的战斗人员杀伤,进攻不是目的,目的是消耗弹药。先将对方弹药储备,消耗到一个危险的境地,再利用人力优势进行对峙,消耗敌方后勤,利用自己本土补给的低水平财政消耗,优势对峙,俄国的后勤财政。

将作战思想明确下来,负责后勤财政的,到各级高级指挥官知道,低级指挥官不会知道,因为他们就是被用来消耗敌方炮弹财政的。

他们只知道,如果他们战死了,家人将会得到田地和补偿,自己受伤了会有养老。

如果他们后退,就会被执行军法。家属就会被剥夺土地赶走,自生自灭。国家会被毁灭。先辈的土地会被夺走。儿孙会无立身之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