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清末1895看观你好 > 15市场

清末1895看观你好 15市场

簡繁轉換
作者:蝼蚁观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01 14:33:37 来源:源1

15市场(第1/2页)

张克开始跟着有文和各种来访人员交际。

有人看到了钢轨,心中安定了不少,原来犹豫的,打算入股了。

有不少人才是刚刚知道这件事,前来打听章程的。有很多人前来,有忙不过来的感觉。

但李府能量多大?一天就把门口的茶馆盘了下来,挂上招牌,《北方开源实业》

左边挂官督商办唐山钢铁厂招股处,右边挂官督商办北洋铁路建设招股处。

如果前来入股的人钱不多,一楼接待,下面掌柜安排就是。还有一些人来头很大,钱也很多,要张克亲自出面招待。

钢铁厂的钱差不多了。

为大规模出钢,煤矿的钱,铁矿的钱要提前打算。

修铁路的事儿必须要提上日程,要不然出来的钢铁往哪里卖?这可不是一斤两斤的钢铁,这是一年6万吨。会对整个北方都产生很大的冲击影响。

钢,铁没有足够的订单,要是堆积了,玩啥?天津到北京铁路修好了,用的进口钢轨,真的帮打广告了,看好的人不少,络绎不绝。

慢慢过了这阵,张克把友文顶了上去,自己可以刷脸了,不需要什么事都一起,没必要,出钢做钢轨,出铁做什么?打败传统冶铁行业,不需要考虑,降维打击。

那海外进口的钢,铁什么价?市场该考察了。

开始利用老师的背景,查看海关的文件。

国内传统生产,不值一提,主要是来自海外的竞争。拜师以前自己想看海关数据,是千难万难的,现在却已经进得去,虽然级别还不够。

译书馆被收编是九品,京官默认你是正的,拜到中堂手下被借调,办事方便,给散官直接八品正,厂子建好了,大功,又拜老师。自己直接又升官了,七品啦,外县县长级别,县长手下几个人?经手几个钱?

找老师开条子,有数的大佬开口了,哪里进不去?额,大内进不去、、、

1860年以前。清朝对海外出口一直是顺差。这个时候西方列强都开始技术革命多少年了,怎么可能面对清朝这个老大的农业国是逆差的?

是的,清朝哪怕是鸦片战争之后一段时间,哪怕是顶着巨额的鸦片进口仍然是顺差,更别说鸦片战争之前。

原因很简单,是中国的海关不允许进口外国商品。

古人不是笨蛋,当西方技术提高,变成顺差后,官员用自己简朴的价值判断,钱都给洋鬼子赚去了,上奏请求闭关锁国。一句话概括,只出口,不进口。

中国对外海外贸易可以追溯到明代了。一直是顺差,清朝发现贸易逆差之前,延续了这个传统。

这传统保持不住,贸易逆差了,白银开始外流了,立刻开始闭关锁国。

为什么?社会里强者恒强,弱者横弱。有钱人赚钱太快,花不出去,市场上没钱了,为了弥补市场空缺,从外部进口白银,头部部藏银,加上贸易外流,市场发生什么?

市场货币紧缩。

朝廷从下面收税,收银子去市场买东西,百姓把粮食物资换成银子上交税款凑数,但换的银子越来越少,你交不起税,国家收不到税,银子哪里去了?

国家收到的,和花出去的,不是一个数,有中间商。银子越贵,他们越挣钱。

这也就导致了一个结果。你想象一下这个世界上的银矿、金矿出产是有限的。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一个买家。它因为他受自身需求的影响,它不断的大宗买入白银,每年千万两级别。西方是金银本位,只要流通数量够,只用金子也可以支撑市场运行。

中国也用金子,但金子对于中国庞大的体量根本就不够用。所以才银子才是可以对标清朝财富的货币。只有银子,它的体量才够清朝使用。

国际贸易就是互通有无。当清朝不停的吃进白银。国际贸易中的白银数量存量开始下降,开采的数量跟不上,清朝吃进的数量时。市场决定整个国际贸易中,白银的价值开始不断上升。

终于有一天,让习惯了喝茶的西方人,餐桌上的茶越来越贵。

让为了对中国进行各种贸易而收集白银的商人受不了了,决定选择更加经济的办法,战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5市场(第2/2页)

这就是鸦片战争。

但是随着白银价格的高昂,茶叶的价格也开始变得高起。随着茶叶价格的高昂,海外的商人开始在印度等海外之地培养茶叶。

西方利用现代农业,技术优势慢慢的培育良好的品种。开发新的饮品。(咖啡?)

随着时间在国际贸易中,在1870年左右,印度茶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开始在国际市场上打败清朝的传统茶叶出口。(乔家大院里有一年茶山没人收茶,大掌柜破产)

是不是很有趣?为了茶叶的进口?导致的白银升值,发动战争,但战争不过10年。居然发现不要进中国茶叶了,当然不单单是茶叶引起,还有其他贸易品。

所以说,鸦片战争对中国来说影响深远,但对西方来说,它其实并不起眼。

如果说对茶叶行业来说,1960年鸦片战争只是一个笑话。到1970年左右,蒸汽机逐渐变得成熟,第二次工业技术开始大爆发。西方各种各商品随着大生产,变的廉价。随着运输业不再危险,有利可图,各种商品开始销往海外。

中国在1960年鸦片战争中开始了口岸通商。

这些商品通过开商的口岸开始向中国内地倾销。

1970年之后,中国开始大量白银外流,白银外流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白银价格,也随着失去了买主,开始价格下降。

清朝每年都是贸易逆差,国内有些人没有白银,但还是想要西方的货物,那怎么办呢?

开始出口粮食,生丝和豆饼这些原材料。

随着原材料的出口开始占据大头,而随着原材料的外流,铁器也开始变的普遍,粮食的产能开始增加。

农业随着铁器普遍低廉,外国种子的传入,技术提升,人口增加。但没有新的土地,人口开始剩余,只能闲着饿死,或者通过更多劳动,以求活命。

中国出口的生丝,转口到英国、印度,通过近现代的纺织机器,纺织成布,然后再销回清朝。

中国生丝的生产开始扩大。传统的家庭纺织,补贴家用的小农纺织业,开始在外国工业布的冲击下消亡。农民开始进一步陷入贫困。(写到这里,想到了印度,只能说太像了)

想过好生活,享受享受,买外国货。

买外国货,那只能请农民死一死了,把吃的拿出来,给老爷买点好东西用用,反正人口过剩了,不缺人,饿死,累死再多的人,还可以生出来。

占据土地的人,享福了,市场规律,大家都饿,土地升值了,出粮食。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兼并开始。

饥饿程度一路上扬。

富农,能自己干绝对自己干,铁器需要时一定买,像前文,十人活7人干,那买的不是铁,是三人的口粮结余,唯一头疼的是,儿子多,地怎么分,每人的地都比自己少,再下一辈呢?

诶?张克祖父在沿海,然后内迁,买地,怎么有点对上了?

先人本意何为?亦不可考。我只能根据历史,有所猜测了,真事。

内陆地区越是交通不便,受到洋货的冲击就越小,成本高,价格高,高到,小农生产成本,低于先进工业品。

技术不能和外国的竞争是劣势,但是本地生产,人力便宜,运输便宜,是自己的优势。要扩大自己的产品竞争优势,尽量向内地,偏远地区,离海边列强交通越发达的地区,销售网络越成熟的地方,越远越好?

所以下一步靠铁路,从北京一直向内陆进发,降低成本,沿途售卖铁器,打开销路,是最优解?

关节在于独霸内地,独霸铁路,垄断商品销售网络,运输成本的独一档?

借内地市场,销售回款,加大投资,缩短技术差距。目标是垄断本地市场,把外国货挤出去?

能做到,对手一定干不过自己,注意对手出盘外招,直接武力消灭自己?

张克有点睡不着了。

知道和日本迟早要打一仗。但是日本还没打东北,列强和日本为了市场竞争,先把自己给消灭了?那怎么办?那自己做的这一切,不是为对手做嫁衣吗?替对手架设销售向内地的网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