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清末1895看观你好 > 45赤字

清末1895看观你好 45赤字

簡繁轉換
作者:蝼蚁观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01 14:33:37 来源:源1

45赤字(第1/2页)

东北张克这边加紧的收拾两省半的民户,财政。

袁世凯在关内也是加紧控制黄河以北,一边裁撤老弱旧军,一边快速扩编新军到10万人规模了,到黄河没桥,过黄河没铁路,再向南向西那也是暂时有心无力了。

过年的时候,袁世凯向张克写信,两个字要钱。

这里我要给大家说一个背景。清朝前面讲过海军和老佛爷争财政的事情。

清末的财政情况是非常紧张的,但紧张到什么情况呢?在甲午战争以前,清朝的财政情况基本上是收支相抵。也就是说,辛苦一年,年底公司账上一分钱都不落。

主打挣多少钱?花多少钱?一个部门多花一点儿,另一个部门就少花一点,就这么个情况。

而甲午战败之后就更恐怖了。

清朝的岁入大概是8000多万两。而甲午战争花费,直接就是3亿两银子。

战争赔款2亿两银子。三国还辽赎买辽东3000万两银子,还有几千万的清朝军费开支。

一年时间,直接把清朝四年的岁入全部干进去了。

面对这种情况,清朝是怎么做的呢?吃老底,苦百姓,压榨商人,卖官,在国内发债券,自己国内紧了紧,东拼西凑的凑钱,又从国外列强借了将近3亿两,分四期在1898年前,先把日本的钱给凑上了。

在你自己的日子过不下去的情况下,有人愿意向你低息借钱,是朋友吧?

在民间的借贷利息最起码要超过15%的情况下。

列强愿意以百分之4~5%的年利率让清廷借钱,真算得上是朋友二字了!大清也是这样想的,呵呵!

一个大家庭遇上了过不去的坎儿,这个时候有朋友愿意低息向他借钱,这个大家庭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还上个几十年,这事儿就过去了。这么个大概逻辑。

结果呢?前脚刚把钱拿到手里,把上一个窟窿填上了。新来的看起来像朋友的债主们拿着借钱的人情,找你说事。

我们都知道像背着债的时候,工作,也就是自己的收入,是非常重要的,只能往上提,不能往下降。

因为一旦收入下降,就可能面临收支不平衡,破产的情况,接下来就是卖车卖房,妻离子散一条龙的下场。

清朝的税收基本上就分为这么几部分。田亩上的田税,然后是盐税,内部的商业活动交税,厘金(商业税)。剩下的就是和国外交易的进出口关税。

在这个时候,关税在清廷的收入占比中,已经是非常大的了。

而列强直接提出来要对海关的关税下手。

这个关税重要到什么情况,就直接说了吧,关税是中央财政直接收入,关税让出去,中央财政破产,国破人亡!

也就是说,你以为人家好心的低息借钱给你,让你渡过难关的?

你把钱花出去后,人家立刻得寸进尺,要借着这个债主的关系,把这个低息债变成高利贷!

怎么实现这个低息债到高利贷的过程呢?就是砍掉你的收入,让你陷入收不抵息的窘境。

然后不得不借款,借新还旧,你越是借款,利息越高,越是还不上,越是还不上,就越要借新还旧,钱滚钱,利滚利,驴打滚,到最后剥皮抽筋。

这种事情,稍微是一个精神正常,脑袋还在的人,谁受得了?

然后就是开打,1900年和八国联军开战,剧情大家都很熟悉,输的一塌涂地。

约定一共赔偿4亿5000万两银子,什么?没钱?赔不上银子?算利息,算是我借给你的。借钱给你,让你赔我钱,大好人吧?本息先算九亿两银子吧。

但是要给大家补充一个概念。这里不管是算4亿5000万还是9亿两。清朝的政府财政,上一个窟窿,马关条约借的钱还没有还清呢!

此时清庭的财政是是负收入。所以,两者完全是不一样的。

日本的那2亿3000万两白银,大清分四期1895签约,1898就还完了,是给的现银,抓时间就给清了。有几方面原因,一是清廷还想体面,怕日本天津登录,亡国在眼前。第二怕的就是背上高利贷。

而1900庚子赔款不管是多少钱,那些钱永远都只在账面上存在,嗯,它是永远还不清的!只会不断的钱滚钱,利滚利越来越多。

这么说吧,如果清朝不亡,那从他自己,到他儿子,到他孙子,迟早把所有能拿到的东西都变成债主的东西。债主强,债务人弱,有的是好拿捏的,慢慢炮制。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又苟延残喘了几年,每年还利息,都够呛,终于撑不住完蛋了,财政崩溃是绝对原因。

原来的债主完蛋了。那他这些债权人的债,不能没人背啊,民国政府自然是要继承上一任政府的债务的,谁给你讲理?人死债清?不可能的。父债子还,谁厉害谁有理,谁让你弱呢?

但民国政府和清政府不一样呀,民国政府时代,是地方军阀大混战,什么?我欠你钱?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想要钱?你就来抢就完事了。

列强是放高利贷的黑社会,要的是求财,不要求命啊。

所以就是列强拿着海关,每年收利息,那些本金,利息的事儿,就先在账上算着吧,以后再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45赤字(第2/2页)

大家互相混着,过日子就完事了。

有债权关系是有的,但则么回事?怎么来的?你不讲理,我也不讲,狗屁的道义,还是暴力罢了。谁让你强呢?先对付着,有本事把我杀了,我也没那么好杀。

账是糊涂账,想和我把账搞明白?那是不可能的,逼急了,再来一次破产清算,就完事儿了,你接着找下一个政权去。

总的来说中央政府权威受列强支配,是不假的,哪个当权的,为权力,不赴汤蹈火,以求维持和列强的关系?蒋大买办,告诉我们,为了自己的权利,国民?什么东东?能卖钱吗?

本时空,虽然没有第二次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庚子赔款。

但马关条约向列强借的3亿两银子。分三批,有分30多期的,有分40多期,每年本息百分之四到5%的利息。

背着房贷的朋友们,大概算算这是多少钱,每年还多少?

每年,一千几百万两白银,还是要的吧?

这是国外,国内没借钱?国内谁的可以赖掉?但也有袁世凯也头疼赖不掉的。

但是清廷的收入是负数啊!清庭这个大公司负收入了,为什么没有破产?就是因为公司内外,还有些人能从公司存在的情况下,搞些收益,这些人在里面撑着,比如债主,比如高管。

大家觉得怎么样?历史哪有新鲜事?

袁世凯着急忙慌的上位,被套住了。

这个实际破产,这个早就是负债累累的公司,把袁世凯套了个死死的。

公司给你了,但是公司的债你也得想办法背呀!

袁世凯主政山东,一年还能落个500万两银子,现在又拿到了河北,部分河南。

但是他妈的,担着中央政府的牌子,一年对外赔款就得上一千多万。去掉海关收入(大部分因为抵押给列强,收上来就直接走账划走了),还要贴钱一千多万两。

网上资料,列强关税油水吃的也是贼香。

说什么廉洁的?老鼠进油缸,廉洁个屁,只是人家的手段高明,骗骗哥们够了,深扒一下,玩的花了去了,贪污还要贪个百分比出来吧?人家直接一操作,按倍来算受益的。

(些借款都是用海关关税作为担保,以关平两来计算支付的。当时规定通商税则时,规定每关平银3两等于1英镑,后因银价跌落,1英镑需7关平银7两。可长期以来,外商仍按原定3两等于1镑的定额纳税,结果造成中国的值百抽五的关税税率,实际上只收到百分之二三的税,或只有百分之一二的关税,使中国的税收蒙遭惨重损失。

当时,中国向西方各国借款,西方是以英镑支付借款,同样,日后中国也需以英镑折算银两偿还本息,需以7两对1镑的比例换算,而西方国家却仍以3两对1镑的比例来缴纳关税,这一进一出,实际上使中国的偿款增加了1.3倍还要多。

再者,三次借款中国实收之数最多为94%,少的只有83%。加上中国在偿还本息时还需受付款之日金银兑换行市的支配,致使中国需以数倍的银两偿还借款。)

这上千万两银子,袁世凯自然不愿意自己来背了,他自己哪儿来那么多钱呀?

南方各省,北方各省,东北各省,大家不得一起把这钱给凑起来呀?

南方各省,上来直接发话了,收支相抵,收支相抵,中央懂不懂什么叫收支相抵?地方的钱,除了自己花的,上完税,基本上就不剩啥了。

我给中央上税,是中央要给我负担责任的。

现在中央承担不起自己的责任了,凭什么我还要上那么点税?责任和权力,你中央不说承担责任怎么样,上来就要钱?谁看你一眼?给你上点税,是看你有兵,抵抗俄国有功,盼着能给地方做主。

黑龙江省丢一半,南方沿海全让了,你有脸,但有多大,自己琢磨琢磨。

南方一句话,就这些了,再多的钱是没有的!

北方,袁世凯拿自己的家底儿给满清擦屁股?他肯定是不愿意呀,自然就盯上了东北。

东北财政大概收入有多少?这些事情经手的人太多了,根本就藏不住啊。

北京袁世凯当局,面对今年的利息钱。找满清的王公大臣,先干出来1000多万两银子,对付过去了。

但毕竟是国家级别的欠款,让这些前朝的王公大臣,一直掏下去?那是不现实的。

对国家来说,最小的钱,那落到几个人身上,不管他是不是首富,他都还不起啊!

今年的1000多万,袁世凯当局,都不知道落下多大干系,得罪了多少人。

明年再这么来,估计就得和他拼命了。

袁世凯入主中央了不假,但北京活了两百多年的旗人有多少?手里的枪有多少?

真闹个北方大乱,局面不能收拾,再打掉个几千万两的军费。

最后打个一拍两散,两败俱伤?那是一个民族啊!把火烧起来,怎么灭?这个生意不能做呀!哪个有脑子的,也不会继续打主意了。

大家出来,求的是财,不是来找事儿结仇的。

为了给国家求财,给自己结仇?谁愿意干?袁世凯也不想干啊!逼急了,会出事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